也是宝贵的纪年墓葬资料

明代秦藩王宗室墓地集中分布在西安市东南的凤栖原及少陵原,墓葬众多。由于历代盗墓贼屡次骚扰,至今未发掘一座保存完整的明秦藩王及郡王墓葬。近年来,在其中几座纪年墓中考古清理出作为长明灯(缸)陪葬的白地黑花瓷和茶叶末釉瓷缸,至纯天珠,均为明代耀州窑烧造的日常用瓷器,因为出自纪年明墓,对耀州窑明代瓷器断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丰富了明代藩王及宗室陪葬瓷缸的研究素材。本期,业内人士杜文先生以两件实物为例,为广大藏友做深入浅出的阐述。

成化纪年墓出土白地黑花瓷缸  1997年春西安南郊曲江宾馆工地明墓出土。口径34厘米,底径16厘米,高62厘米。造型呈直口、圆唇、斜弧腹、内收,深腹、平底,外壁施白色化妆土,白色透明釉下绘黑花,形成白地黑花,,下腹有旋成竹节纹。黑花绘于瓷缸上腹,上下用黑色宽带和细线分隔,其内为两组相同的纹饰,中心为变形莲纹,周围饰以散布涡纹和花叶纹。缸内施褐釉,上部拍印篦纹,似水波涌动。口沿内外不施釉,黄白胎,胎质稍显粗糙。属于明代耀州窑陈炉窑区制作,具有浓郁的民间工艺韵味。


明代成化白釉黑花缸


明代梁庄王墓随葬彩绘陶缸  


明代白地黑花加彩绘龙纹



明定陵出土嘉靖青花缸  


明代刻“秦府”款大瓷缸


 
明景德镇出土正统官窑青花龙缸

我国古代有在墓葬中点燃“长明灯”的习俗,这件缸出土于墓室内,应是盛油点灯之用。这件器物是明秦藩郃阳惠恭王夫人钱氏墓葬内的陪葬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下葬,有明确纪年,为研究明代陈炉窑改变产品风格、转变为绘画瓷为主的产品演变过程提供了研究的实物。

弘治纪年墓出土的白地黑花加彩绘龙纹瓷缸  1999年8月西安市南郊雁塔区明代弘治九年墓出土,墓主为汧阳端懿王朱公鏳。高62厘米,口径40厘米,底径19厘米。造型为直口、圆唇、束颈,上腹微鼓,腹壁向下渐收至足部、圈足。内壁施酱黑色釉,外施白釉,釉色微黄,腹部上下各有5道黑色釉彩描绘的弦纹,其间绘制有变形卷枝花叶纹饰,口沿及足底无釉,瓷缸表面另涂有一层白色粉底,其上绘制艳丽的云龙图案,可看出有粉红、黄色、浅绿等颜料。由于彩画剥蚀、脱落比较严重,龙的腹尾部比较清晰,其他部位已不易辨识

此墓系明秦藩郡王墓之一,墓志记载葬地为“咸宁县韦曲里之原”。墓主为秦康王第三子,正统元年出生,正统十一年册封为郡王,弘治八年六月病故,享年六十岁,汧阳王在位五十年,按明制冠服视为一品。此墓虽遭墓贼骚扰,但墓室结构保存完整,出土彩绘陶俑79件及陶制房屋模型、家具、灶具等明器及木印章、玉带饰、铜钱及墓志。该墓坐北面南,这件彩绘瓷缸放置于墓门内东侧,出土时已成碎片,应是用作长明灯油缸。墓中共出土瓷器两件,除了此缸,在棺床前还出土有素面白釉小瓷碗1件。

此缸装饰工艺和用途比较特殊,是生活中日用的明代陈炉窑白地黑花瓷缸另加彩绘后墓葬中的长明灯之用,明显模仿了明代景德镇御窑场烧造的青花龙缸。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龙缸除了宫廷作为贮水、粮、油日用外,还用于宫殿防火及帝王陵墓陪葬,至纯天珠,如万历皇帝定陵地宫中五供前各有一口大龙缸,共陪葬三只嘉靖款青花龙缸装油作为“长明灯”。景德镇珠山御窑场遗址出土品中可见明正统时期大型青花龙缸,上海博物馆也有类似藏品。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三年阁臣奏请停止“新式大龙缸”试烧。清代唐英著有《龙缸记》,记载明万历时期御窑场造龙缸多次不成,窑工童公悯同役之苦,舍身乃成,后被窑工尊为“风火神”,唐英在文中还提及清代雍乾时期尚见有万历青花龙缸废品存世。

由于明代御窑场青花龙缸烧成功的数量很少,加之明代官窑御用瓷器管理严格,不得擅用,目前在秦藩王墓群中尚未发现御窑场烧造的青花龙缸,仅仅发现有这种白地黑花加绘云龙的替代品。2001年湖北钟祥明正统六年下葬的梁庄王墓发掘中,据介绍由于积水使墓中一件原置于后室灯台上的大陶缸(灯)漂至前室石门外的甬道中,笔者曾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展上拍摄了该墓随葬的后加彩绘大陶缸,该缸也是用陶缸添加彩绘作为陪葬缸具。

秦藩汧阳端懿王墓加彩龙缸的出土,丰富了明代郡王墓以日用瓷缸添加彩绘龙纹瓷缸陪葬的实例,以及对耀州窑明代白地黑花瓷的断代研究,也是宝贵的纪年墓葬资料。除了明代秦藩墓群中陪葬出土的,在铜川耀州窑博物馆还保存了一件大型明代黑釉刻“秦府”款瓷缸,在缸沿刻有楷书“秦府”,显然系明秦王府用作防火的太平缸贮藏水、粮之用。

2002年3月9日,铜川市文物考古部门在陈炉镇展开全面调查,通过对古窑址的调查和重点地区地层解剖,发现了一批古瓷窑遗址和烧造遗物,对陈炉窑的遗址分布和烧造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对耀州窑毁于金元战火的传统观点有所修正。根据窑址新出土资料和一些明代纪年墓出土资料,对该窑烧造白地黑花瓷的历史也重加核准。此次调查在陈炉宋家崖窑址发现了一处明代白地黑花残瓷堆积,其绘画图案以花卉为主,还包括鱼纹、虎纹等,说明陈炉窑在明代曾大量烧造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瓷,这一发现使人们对陈炉窑绘画瓷的真实面目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使一些陕西明代时期的白地黑花瓷找到了窑口归属

陈炉宋家崖考古调查获取了一件带有年款的白地黑花残罐,写有“嘉请(靖)十年”四字,反映出耀州窑自元末明初开始烧造白地黑花瓷后,至明代中后期在陈炉窑区仍有相当数量烧造。明代陈炉窑白地黑花瓷除了在铜川及邻近地区出土外,在甘肃东部、河南西部及山西晋南均有出土和收藏,显示这类明代瓷器的销售范围。甘肃漳县元明时期的汪世显家族墓群中考古获取过一件耀州窑白地黑花双系罐,伴出有“大明故昭勇将军公墓志铭”,同类品在黄堡也有出土,但从造型、纹饰看,应属于明代耀州窑偏早期的白地黑花瓷产品。明秦藩宗室墓出土的两例瓷缸属成化、弘治时期,加之窑址发现过题写嘉靖年号的白地黑花瓷残片,反映出明代中、后期是陈炉窑烧造白地黑花瓷的重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