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

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

▲M25全景图,该墓墓道长达60米,为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墓葬。

记者今天下午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在西安南郊焦村墓地(又称西安航天基地鼎润新城)实施项目考古发掘中,发掘了两座规模巨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其中一座墓葬为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墓葬。

“去年1月至今年4月,我们在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鑫苑世家项目(原名鼎润新城)范围内,发掘了两座十六国时期墓葬(编号M25、M26)。这两座墓葬规模巨大,尤其是M25墓道长达60米,深度达18米,前、中、后三个墓室,且有壁画,随葬器物较丰富,为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此次考古发掘项目领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龙告诉记者。

在5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这一考古发掘项目作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两个项目之一被发布。

辛龙副研究员告诉记者,M25为长斜坡墓道三室土洞墓。坐北朝南,从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过洞、第一天井、第二过洞、第二天井、第一甬道、前室、第二甬道、中室、第三甬道、后室组成。该墓原开口层位因历史原因已遭破坏,现存的墓道上口可见长度为60米,上口宽8—8.16米,东、西、北三面各置三层生土台阶,每层台面宽约1米。墓室深度距现地表18.5米。

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

▲M25墓室。

在墓道的过洞及第一甬道上方,从南向北依次有三处土雕建筑,每一土雕建筑均面阔三间,中间雕版门,两侧各雕一直棂窗并涂彩绘,底部台廊上有彩绘装饰,应是模仿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厅堂房屋建筑,象征三进院落。在第一甬道南端有砖封门,墓室由南向北依次为前、中、后三室,其中第二、第三甬道相连。

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

▲M26墓室。

三个墓室均为长方形土洞结构,墓室角均有生土雕成的柱础和方形角柱,可能为穹窿顶四角攒尖顶。三个墓室的四壁均有壁画装饰,保存状况较差,可见仪仗图,翼兽图,部分题记。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现场及时保护并揭取。

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

▲前室东壁壁画。

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

▲考古专家正对壁画进行清理和揭取。

该墓葬发掘之前被多次盗扰,此次共发掘出土文物68件。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前室出土合欢帽俑、进贤冠俑、釉陶马、陶马、石器、铁钩,第二甬道出土釉陶罐、釉陶几、釉陶壶、方形釉陶扁壶、陶罐,中室出土釉陶灯碗、铁器、釉陶灯座、银饰、铜钱、铜柿花、金泊饰、骨饰,后室出土十字髻女俑、陶狗、陶猪、陶羊、陶牛、陶鸡、陶井、陶灶、陶碗、铜簪、铜带钩。“出土的合欢帽俑、十字髻女俑是关中十六国墓葬中的典型器物。第一甬道出土的武士俑形体较大,推测为镇墓类陶俑。第二甬道出土的绿釉陶器有明显的南方因素,应受到东晋的影响。”辛龙说。

M26在M25以西32米处,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甬道、前室、侧室、第二甬道、后室组成。现存墓道长54.4米,东、西、北三面各置三层生土台阶。墓室深度距现地表13.6米。该墓葬发掘之前也被盗扰,出土骑马俑、九盘连枝灯、陶罐、帐座、铜帐钩、铁帐钩和铁镜等12件。

专家认为,该项目发现的十六国大墓,是目前发现的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出土文物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许多墓葬建造规制与方法开隋唐时期葬制的先河。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多民族融合是十六国时期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十六国墓葬的发掘整理研究,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在那一时期的发展过程。“整个十六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民族融合期。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一些汉文化特征,有跟南朝俑相同的特色也有骑兵重甲,(证明了)跟北朝的关系,(同时)也开了隋唐墓葬制度的先河,比如说天井,这种墓道的形式(等等)。这(些)也是代表了这个时期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民族融合。”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