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兴高速公路附近 发现秦汉时期遗址

10月22日以来,为配合晴兴高速公路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时组织考古队伍,对兴义市阿红遗址Ⅲ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一室副主任张兴龙介绍,为配合晴兴高速公路建设,去年他们在对晴兴高速公路沿线的古遗址进行调查途中,在万屯镇发现了阿红遗址 Ⅰ、Ⅱ区,为保护文物,上级有关部门调整晴兴高速公路设计方案,改道了3公里。为加大考古发掘力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时组织考古队,对改道的3公里路段进行调查,又在万屯镇阿红村五组发现了古遗址。因为新发现的遗址与阿红遗址Ⅰ、Ⅱ区距离较近,且从采集物分析,至纯天珠,文化性质相似,故将新发现的古遗址定为阿红遗址Ⅲ区。从发掘情况看,这个古遗址的面积非常大,文玩至少有1万平方米以上

张兴龙告诉记者,从发掘情况看,耕土下是文化层,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和大块角砾岩。多数陶片较破碎,部分陶片的茬口处有一定的磨圆度。可辨别陶器器型的陶片出土较少,从少量出土的陶器口沿可以断定有方唇敞口器和束颈器存在,除陶片外,贵州文玩,还出土有穿孔石刀残片、纺轮和铜器残片等。根据出土的遗物和当地的地形判断,当时人类活动的区域应该位于山顶附近

在现场,一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山体在距今2000多年前存在不少沟壑,大量的器物经冲刷和地壳变动,沉入石缝中,从贵州多山的特点推断,当时人类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靠近山顶的台地附近。有考古学家认为,人们通过大江大河找寻栖息地后,在此生活繁衍,与如今人类依路建房的习性一脉相承。

考古队员们说,从出土遗物、遗址分布状况,发现部分陶片的粗厚、素面等与普安铜鼓山遗址的文化性质较为接近,再加上出土的穿孔石刀作为佐证,考古队初步推断阿红遗址Ⅲ区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