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9年至2010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和靖安县博物馆对老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文化遗物。发掘的距今6000多年的红陶和彩陶文化填补了江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段空白,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和时代编年上具有重大意义;发掘的人工土台和114座墓葬是江西省史前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距今约5000~4500年左右;一批特殊形制的陶器和石器,以及特殊的埋葬方式的清理,表明老虎遗址是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为江西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份崭新的资料。

老虎墩遗址位于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委邓家自然村东侧水稻田中间,因墩形酷似卧虎而得名。它高出四周稻田约3米,地处高湖—水口盆地的中心地带,是一处土墩类型的古文化遗址,现存面积5000余平方米。

两次发掘总面积1000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堆积较厚,一般达2米左右,局部超过3米。文化层大致可以划分为8层,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商周时期、汉晋时期、明代中期等几个时期的堆积。发现的明代堆积为鹅卵石修筑的房屋居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可复原青花瓷器;这一带还是汉晋时期的墓地及祭祀场所,清理了多座结构相似、朝向一致、有一定布局的汉代带墓道的木椁土坑墓葬及一批小型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汉晋陶瓷器、铜器和铁器。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文玩,暂定为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

红陶文化遗存分布在遗址的最下层(7层和8层),即下层遗存。东部最厚有50厘米文玩,呈沟状分布,西部厚约30—40厘米,呈坡状分布。土质紧密,呈黑褐色。出土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针、石犁、石镰、石镞等。石器以磨制为主,少量局部打制。石犁长18、宽9.8、厚1.5厘米,系采用自然扁平砾石加工而成,贵州文玩,两侧刃部磨制精细,前锋部残断。石镰用剥落的石片加工而成。刃部内凹,磨制出锯齿多个,残长7厘米、宽2~5.5厘米、厚0.4厘米。石针长7.5厘米,磨制精美。陶器绝大多数为夹沙红陶,少量灰黑陶,灰黑陶可能夹炭,还见少量彩陶。红陶表面均饰红衣,器表主要装饰粗绳纹,有的在口沿刻画交叉纹饰,纹路较粗。陶器器壁较薄,种类单调,只见宽沿釜、圈足盘、圈足形支座等器物,不见鼎足类。彩陶均白衣红彩褐彩,有细线网格状纹饰,也见宽窄不一的带状纹饰。其时代可能早于新余拾年山一期文化,却与四川大溪文化和湖南洞庭湖周围的汤家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初步推断其年代在距今6000年前。

在6层下,还发现的一组由鹅卵石铺成的道路遗迹。道路南北走向,残长4米,宽0.9米,呈直线状分布。在道路两侧还发现残存的红烧土建筑遗迹、石块和方形柱洞。种种迹象判断,这是一组重要的建筑遗存,由于发掘限制,分布范围不清楚。

上层遗存指5层和6层。主要是发掘清理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土台,以及在土台上密集分布的墓葬114座和红烧土建筑遗迹。人工土台是用比较纯净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土质坚硬,颗粒紧密,基本不见包含物,明显是一次性搬运形成,局部厚达80厘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左右,基本覆盖整个遗址,目前尚不清楚土台的分布范围和形成原因,但是最有可能的是114余座小墓是在土台的堆筑过程中多次埋葬形成的。墓葬为土坑烤壁墓,多数东西方向,长80~110厘米,宽约40厘米,深20~25厘米。墓内填土可分为两层,上层约10厘米,为较致密的黄褐色及灰黑色土,下层厚约15厘米,为包含丰富碳屑和红烧土粒的灰黑色土,土质较疏松,有火烧过的骨渣以及残破的陶器。陶器的种类主要有黑皮磨光的泥质陶豆、壶、器盖等可复原器物,还见一些残破的砂质陶鼎足、鬶足和圈足壶残片。墓葬中还有9件觚,或者鼎、豆、鬶的组合等,但均为孤例。从墓葬的尺寸、大小分析,它们应是二次葬小型墓葬。许多随葬品壶的底部,均穿有一个圆形小孔,明显是烧成之后人为所致,是供死者灵魂出窍的通道,因此可能与古代的灵魂观念有关,这从另一侧面显示,墓葬内的骨渣应当是人类的而非动物。

在人工土台的东部、南部还各发现一处大型的红烧土建筑遗迹,东部建筑为方形柱洞,长宽约50厘米,组成间距约2.9米的方形建筑。南部建筑为圆形柱洞,直径达60厘米,构成长宽约5.7米的方形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台上尚未发现其他的建筑遗存。因此,它们可能是土台上的功能建筑。

上层文化遗存出土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以打制为主,磨制相对较少。石器品种有双肩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镞等。石斧、石锛主要采用河床中的鹅卵石打制而成,充分利用卵石的自然光滑面,只在刃部稍加磨制。遗址中大量出土人工剥落的石片,石片上可见少量的磨制痕。陶器主要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和黑皮磨光陶,还出土少量的白陶。器物表面主要为素面磨光,少量装饰蓝纹、绳纹、弦纹,流行穿孔装饰。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大量出土鼎足、壶圈足、罐口沿和鬶袋足。

上层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高圈足壶、垂腹壶等,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自身特点。使用火烤壁的二次葬习俗与我省赣中赣西的新余、樟树一带的习俗一致,甚至溯赣江而上,在岭南的珠江流域也有较广泛分布,表明它们同属于一个大的古文化圈,并具有一致的文化传承性。出土的石器大量使用双肩石斧,大石斧、有段石锛等,以打制为主,局部磨制。双肩石斧主要流行于我省的赣西北地区,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因此,其石器制作技术又源于赣西北地区。不过,随葬品基本不见鼎类器,与江西省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迥异;圈足壶的造型也明显异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同类器物;各式各样的高圈足带盖壶、镂孔觚等器形在以前的发掘中更是见所未见。因此,我们初步推断,上层文化遗存可能是江西省一支新的文化类型,其时代距今约5000——45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