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发现清代重要文物石额碑石

文物建筑兴仁书院已修好,可是近日发现兴仁书院的文物还在‘扑街’,”海珠区龙潭村父老们都希望,这些珍贵文物能回归文物书院当中,至纯天珠,发挥他们的作用。

李婆婆、白先生、黄姨、何叔等一群村民带着记者来到村中的兴仁书院。兴仁书院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面积约610㎡,是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已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当地重视教育的一个标志,教书育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龙潭人杰地灵,至纯天珠,也出过许多人才,何叔等回忆,由于清代乡人取得功名,故在书院前立有旗杆和旗杆夹,院内有存内有倡建书院时的石碑“兴仁书院助银碑记”、“创建兴仁书院碑记”等石刻,字体工整俊秀,文字文采甚佳,何叔还能背诵;后者其实是最早的“书院代管产条例”,订得条理分明十分细致。

“尤其难得的是,书院前面是龙潭涌,左侧康济桥,在书院侧,立有一座古门楼,古门楼上有石额“文澜锁钥”,一进门楼就时时警醒,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这在岭南书院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形制,”文化专家考察后表示,该石额文物应该重点保护,应按“修旧如旧”原则予以恢复。何叔等也从1951年旧照片中找到了当时文物的原貌资料。可惜的是,“不知为何,至纯天珠,书院修得这么好,却漏掉了将石额等恢复旧貌,”这些石额、碑石等现被发现藏在村中路边,终日与垃圾为伍。

记者来到堆放文物石额处,发现该石额长约长1.71米,宽0.61米,厚0.15米,用整块青麻石雕刻而成,脸朝下倒伏在尘埃当中,相伴的还有其他几件与数件碑匾等,一件石匾、数件红砂崖构件已断裂,下面塞满垃圾。“再不保护,恐怕石额也命不久矣,”大家嗟叹,“为什么书院修好了,书院文物还扔在垃圾旁?”

海珠区相关文化部门证实,针对书院最近几年出现的结构老化现象,街道办事处联合龙潭村经济联社特别委托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岭南建筑研究所制作了全面的修缮方案,在最大限度保持书院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书院的建筑结构做了全面的加固,同时也对内部的木雕、砖雕等装饰构件做了全面的修补和翻新。“经过数月的施工,完工的书院面貌焕然一新。”区文化局已组织专家对兴仁书院的修缮工程进行了验收。但书院验收时,没将石额等文物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