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图书馆以及全国高校举行的考古学术讲座坚持至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事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在省图书馆以及全国高校举行的考古学术讲座坚持至今


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现场。

在省图书馆以及全国高校举行的考古学术讲座坚持至今


  虚拟考古体验馆,市民感受虚拟参观考古工地。

在省图书馆以及全国高校举行的考古学术讲座坚持至今


考古专家考察渠县汉阙。

在省图书馆以及全国高校举行的考古学术讲座坚持至今


考古专家进行荔枝道线路调查。


□高雯(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3月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如火如荼。这个在国内创下首次采用围堰进行水下考古等多项率先的考古项目,令来自全国各地考古所的专家们震撼。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项目通过创新到了“宝贝”,令业外人士称奇。其实在全国考古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考古院”)的创新,近年来从未停下过脚步,并且声名远扬——
  率先在全国设立公共考古中心;
  率先在全国走出国门进行国外考古;
  率先在全国开办虚拟考古体验馆……
  在省考古院的考古人看来,事业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传统意义上的考古,至纯天珠,往往停留在考古发掘、遗址调查、文物整理、发表报告的层面,但省考古院在研究、管理、技术等领域全面创新,大大拓展了考古外延。

创新首先抓人才
  在国内考古界,公认的考古富矿在陕西、河南等地。地处西南的省考古院,要和考古大省比拼重大考古发现,显然不太现实。考古资源存在“短板”,怎么补?只有创新。
  创新需要人才支撑。省考古院选择向名校学生抛出橄榄枝。拼工资待遇?比不过北上广,省考古院创新地选择了“演讲”招人新模式。2010年,北京大学。省考古院院长上台只讲了一分钟开场白,然后把他带去的4个年轻人推上了讲台。他说:“我一个半小时后来领人,你们问他们,这个单位来不来得!”被他推上台的年轻人,一个是全国出版田野考古相关报告的金国林,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的主讲人刘志岩,另外还有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万娇和吉林大学毕业的陈苇。他们的任务,是告诉学生自己在省考古院有没有事业可干。
  参与江口沉银发掘主要工作的李飞,至纯天珠,当时已经毕业进入万科工作,薪资丰厚。但是他的老师赵化成听了演讲后,主动告诉他这个消息。在赵化成看来,省考古院是一个干事业的地方。
  冉宏林,当时正是演讲台下的学生观众之一。演讲结束,小伙子成为5个来蓉工作的北大学生之一。
  在国内众多高校的创新主题演讲中,很多学生对这个地处西南地区的考古院产生了兴趣。

创新抓住时代需要
  很少有人知道,今天已呈燎原之势的国外考古,竟然最早就发端于省考古院。2005年,当省考古院相关负责人从越南学者处看到与三星堆出土的宝剑形玉牙璋相似的文物后,毅然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了越南义立遗址发掘。“我们有技术、有人才,在国外考古有保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在东南亚进行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热门的公众考古,领头的也是省考古院。“考古不应该只局限在圈内,更应该让公众了解,最终主动参与到文物的保护中来。”2006年,文玩,省考古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公众考古中心,开展了“三星堆进校园”等公益讲座。在省图书馆以及全国高校举行的考古学术讲座坚持至今,几乎场场爆满。去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举行,省考古院“虚拟考古体验馆”和“全国系列公共考古论坛”两个项目获得金镈奖。
  要跻身全国考古第一方阵,走传统的路子很难,惟有抓住时代需要,才能拓展事业领域,摘下新的果实。
  虚拟考古体验馆,同样在国内属于首创。2013年,全国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虚拟考古体验馆在省考古院门口一片金贵的“铺面房”开馆。在这里,公众可以通过体感技术沉浸式“参观”考古现场和展览,还可以参与文物复原等游戏,全面感受考古的魅力。体验馆免费开放以后,受到公众热烈追捧
  虚拟考古体验馆开放的文物医院同样也让人觉得新鲜:文保人员现场修复文物,让人好奇“文物也有生命,同样需要医治”。

创新结出丰硕成果
  创新绝不只是玩花架子。省考古院从来没有丢下看家本领——考古,并且在近年做出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工作。
  如果从公众最感兴趣的江口沉银遗址考古讲起,大家许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彭山江口,遗址保护范围大约100万平方米。根据前期勘探,沉银几乎全部落在江底数米淤泥下的石缝之中。江水滔滔,水底情况复杂,视线不清,要采用海上沉船那种潜水式的水下考古,事倍功半。怎么办?经过与相关专业人员的论证,省考古院最终在国内首创了围堰水下考古新模式。江口沉银遗址首期发掘,出水文物超过3万件,绝对是水到渠成。
  这样的创新,在省考古院还有很多。为保护文物,考古并不提倡主动发掘,但这并不妨碍省考古院展开考古调查的创新。2005年,省考古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考古探险中心“西部考古探险中心”,此后组织专家开展了十次卓有成效的大跨度考古探险。如今,这种考古探险有了另一个说法:文化线路考察。10多年来,省考古院总行程5万公里,拓展了考古研究新领域,开创了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蜀道、唐蕃古道等线路的考古调查,均推出了详尽的考古报告。
  最近几年,省考古院配合国家大型基建项目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也频出大手笔,乌东德、向家坝等的考古发掘面积均达数万平方米。此外,成南、西成、兰渝成贵等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的考古项目,不仅抢救保护了文物,也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政策指引下,这个只有80多人的团队,学术成果有目共睹。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9人;是全国不多的获得“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授牌的省级考古机构。出版考古发掘、石窟寺、古建筑等专著40多部,发表了学术论文上千篇。
  2017年,省考古院又将展开古蜀文明探源研究工作,古蜀文明的面纱或将随着考古人的努力逐步被掀开。

◎考古大事记
  回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创立至今,尤其最近几年,成绩亮眼:
  独立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项:忠县中坝遗址(1998)、四川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安丙墓(1996)、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2004)、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2011)、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2013)。
  助力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扎实考古,为“五粮液为代表的六大白酒作坊”“藏羌碉楼”“茶马古道”“三星堆-金沙”纳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灾后文物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中,负责了“汶川特大地震遗址选址”“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地震文物征集”等工作。
  助力大遗址申报:城坝、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已助其位列国家大遗址名录。
  文化线路考察:完成蜀道、唐蕃古道等线路考古调查。目前,蜀道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