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20清理的填土中包含较多的红烧土块判断

兜里遗址现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海昌街道火炬村7组,遗址主体原为东西长约150、南北约40米、高出周边水田约1.5米的长方形土墩土墩“四至”基本保存完整。2009年4-7月,因海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苑路北延工程涉及遗址东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宁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40平方米,清理了崧泽晚期-良渚文化墓葬十九座,出土陶、石、玉、牙、漆器等273件(组),其中位于发掘区中心的由西向东有序布列埋设的M6-M2-M5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堆积层次复杂,对于嘉兴地区良渚文化显贵阶层墓地的研究以及良渚显贵墓葬棺椁形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

兜里遗址西部已规划为河道,经国家文物局再次批准,2009年10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宁市博物馆再次组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期的考古发掘,在已探明的1200平方米分布范围内先期布方900平方米,目前野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出土的玉纺轮和玉镯等部分玉器

小兜里第二期发掘西南揭露的红烧土遗迹和墓葬

遗址西部区域经大体揭露确认可以分为南北两片,其中西北片以黄褐色斑土营建的土台为主体,整体情况目前尚不明确;西南片主要以红烧土遗迹为主体的堆积单元,红烧土堆积平面略呈长方形,约6×7平方米,通过对于打破红烧土堆积的晚期扰坑H1的剖面观察,红烧土堆积最厚部位达50厘米,在堆积的下部另有一层约2厘米的厚薄较为均匀的黑灰色烧结面。红烧土堆积中夹杂的陶片均为二次过烧,红烧土块多碎小、不规则,明显有别于一般发现的“坯料型红烧土块”,我们大致判断当是原生堆积。红烧土堆积的南北界限大致比其下所叠压的黄斑土营建土台分布范围略小,,但仅局限在黄斑土营建土台的西部。黄斑土土台的南部另有两列石墈砌筑,目前已揭露东西长约15米,两列之间距约1米,石墈当是这一土台的南界,不过,石墈具体的性质功能还有待于下一步剖、平面的整体观察。

位于红烧土堆积东部的M20、M21分别打破黄斑土土台,从M20清理的填土中包含较多的红烧土块判断,M20埋设年代应晚于红烧土堆积。两墓大致南北向,人骨保存甚差,其中M20深约60厘米,而M21深仅约20厘米。从出土陶器看,M20出土粗泥带盖凿形足鼎,而M21鼎盖为粗泥陶质,而鼎身则为夹砂鱼鳍形足,其年代应为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阶段。两墓另出土有玉纺轮、玉镯、片形坠饰等少量玉器,文玩,均未有沁蚀。

西北和西南土台之间为斜坡状的、由“草木灰”和黄褐色相夹杂的多层次叠压的堆积,这类情况在嘉兴地区同时期的遗址堆积中多见,我们拟逐层剥剔,并计划对“草木灰”堆积进行浮选。

近年来,各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这是继“土地整理”后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压力,祖国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小兜里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得到了海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文玩,我们希望在第二期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还能一如既往地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分的大力支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