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宋夹城北门遗址出土 揭神秘面纱

保障湖畔,宋夹城北门遗址昨揭神秘面纱,初现端倪!




1北门遗址昨“露脸”

天下午,记者来到宋夹城考古现场,只见在其中一个探方里,有与石灰相似的遗迹,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印志华告诉记者,这是浇浆,类似于今天建筑中使用的水泥和黄沙。据悉,这一时期的砖砌包墙,砖与砖之间的黏合剂是采用白灰和糯米汁掺合而成,此外,砖块整齐地隔着一条约50厘米宽的遗迹,在该遗迹西侧,贵州文玩还有一小段竖着排列很整齐的砖块,据推测,这可能就是进出城门的路面。

据悉,在城门遗址中,这样的修筑方式还是比较多的,例如仪征市东门明代水关遗址是该市目前发现的首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水关遗址。整体为砖石结构,东西走向,长约12米,宽约5米,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物浇浆,由青石和青砖砌成。

宋夹城北门遗址的探方里,有很多零散的碎砖。印志华告诉记者,当这一城门废弃后,城墙就彻底被毁了,城墙包砖也用于修建后来的城墙,导致城墙坍塌,碎砖散落。而砖块上面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黄黏土。

而南侧的探方上面“罩”了一层薄膜,透过薄膜,可以隐约看到下面的遗址。考古人员表示,因为天气寒冷,以防刚出土的遗址太“娇嫩”被冻坏,考古人员在遗址上面“罩”了一层薄膜,以抵御寒风与雨雪。

印志华初步推断,此处就是他们需要寻找的宋夹城北门遗址的位置,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将有更多谜团有望一一解开。

2北门遗址的前世今生

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久海告诉记者,1987年至1989年,扬州城考古队在进行唐城考古工作的同时,对扬州宋三城也进行了勘察和试掘,初步了解了宋三城的大体布局。所谓宋三城,即堡城、夹城和大城,自北而南分布,是三个互不相连而又关系密切的城圈。其分布范围大体与扬州唐城相同。

经钻探实测,夹城东墙长900米,西墙950米,南墙380米,北墙450米,全城周长2580米,与文献所记载的“濠计七百三十一丈”较为相近。

至于现在考古发掘的宋夹城的位置,文献记载十分明确,位于堡城和宋大城之间,夹城遗址高出附近地面1—3米,东、北、西三面墙外的坡势比较陡峭,坡址平面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

宋三城是在遭受战争破坏的唐城基础上修建的。宋夹城北门遗址到底是怎样的呢?李久海称,当年他们勘探时,发现夹城北部因地势较高,夯土保存也较厚,夹城城墙均夯筑而成,大多是由蜀冈运来的黄黏土,贵州文玩也有黄黏土与本地沙质灰土相间夯筑的,每层厚6—10厘米不等,“钻探时,我们在夹城西北角豁口处发现了夯土墙直接叠压在唐文化层之上,并在唐文化层中采集到典型的唐代宜兴窑青瓷碗一件。”

北墙中部略偏东发现了夹城城门址一处,至纯天珠,它与位于蜀冈上的堡城南门址缺口遥遥相对。城门为单门洞,宽5米,长10.5米,门洞内路土极为坚硬。值得一提的是,进城门向南钻探发现一条南北方向大道,宽约8米,夹城北城墙内外钻探发现有环城大道,墙内大道宽7米。城外大道正好位于今天断崖处,因此路宽尚不清楚。

而在夹城东墙和西墙中部各有一明显的豁口,城壕至此弯曲外绕,东墙中部的豁口外侧,在上世纪70年代尚可见到半圆形土墩,李久海说,应当为东城门瓮城遗迹。这与“宋三城图”及文献所载是一致的。东墙北端还发现一处砖砌涵洞遗址,可惜现在涵洞砖已被后人取用,洞室也已经塌陷,因此结构不清楚。

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距其30米处有一砖砌蓄肥池,其中有数以百计的砖侧面印有楷书“武锋军”的铭文。

南宋时,扬州的禁军和驻屯大军中,均有“武锋军”的建制。文献又记载南宋修扬州城时,为保证质量,城砖必须在侧面模印“关司某军烧造”,以备点校查验。由此可以判断,夹城东垣应建于南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