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史先生的这块石板是从129号大宅院后门捡到的

昨天中午11时许,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文物所的专家就早早等在了拐棒胡同史先生家门口。当专家看到石板后,马上就认出它是明代的墓志铭。“在我们鉴定的文物中,明代的墓志铭是最常见的。”李老师介绍说,明代的墓志铭基本为统一的样式,即正方形,上面用篆字书写,且墓志铭采用汉白玉石料雕刻,因此这块石板容易判断出是明代的墓志铭。不过,这块墓志铭的主人、年代和内容,则需要找研究墓志铭的专家鉴定后,文玩,才能得知。

因为史先生的这块石板是从129号大宅院后门捡到的,且石板为院内丢弃物,所以李老师推断,129号大宅院的主人应该对该石板也有一定的了解。“很少有老百姓收藏墓志铭,因为毕竟是和坟墓有关,很多人都觉得不吉利。宅院主人很可能知道它是墓志铭,贵州文玩,所以这才丢弃。”李老师说。对于可否推测大宅院内有明代坟墓,他称有可能,并表示院子可能在明朝就开始存在了。

不过对于胡同居民相传宅院是刘墉故居一说,李老师给予了否认。“那里肯定不是刘墉故居,我们曾对此有过鉴定。事实上刘墉故居在什么位置史料上并没有确切记载,目前掌握的史料只能认定它在驴市胡同,即现在的礼士胡同,而位置更可能是在与129号宅院相反的方向。”李老师讲,由于在解放前,胡同就已经因拆迁被大面积毁坏,所以真正的刘墉故居现在已经很难辨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