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不续结杂乱;秋天合角、丝、漆三材


胜金店墓地发掘现场与周围环境示意图。(由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大批完整而新鲜的小麦、世界上最早的假肢、奇异的木床罩和木冠饰、合葬的小孩墓……一系列堪称世界级的考古发现文玩,在吐鲁番火焰山下的胜金店墓地重见天日。经历了两年多的考古发掘及其研究,3月1日,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向本报独家披露了上述重大发现及其研究成果。

根据碳定年数据,墓葬距今2050年-2200年,墓主人应为姑师人。专家认为,当前对姑师文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此次发现“有着重大意义”,也为历史上中原对西域的管辖及其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重要实物证据。

如果不是考古人员的慧眼,几乎每一个经过胜金店的人都可能会将它忽略,因为,从外表看,它与吐鲁番盆地的任何一个乡村并无二致。然而,在地理环境的庇佑下,一批国宝竟在地底下埋藏2000多年。

2006年春夏之交,312国道吐鲁番—鄯善段复线工程队修路施工时,挖掘机在胜金店路旁的山坡上无意间挖出了人骨和器物。第二年,由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永兵担任领队的考古队进行了两次抢救性清理,取得重大收获。

胜金店墓地位于吐鲁番市胜金乡胜金店村南郊、胜金店水库与火焰山之间的坡地上。墓葬保存相当好,没有发现盗墓痕迹。

那么,为何距今2000多年的墓地会保存如此完好?张永兵解释说,由于墓地有斜坡,历年洪水冲刷所夹带的泥沙在墓地上积滞,“等于每次雨水都为墓地留下新的保护层。”


画圈处为墓葬中发现的假肢。(由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发现1出土假肢最早最完整

2007年10月的一天,当4号墓葬出现一件看起来像船桨的东西时,考古队员们开始猜测它的实际用途。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到现场查看时,也未能下结论。

然而,就在同一墓葬中发现了一根左腿膑骨、股骨和胫骨长到一起呈80度角的病骨后,给了考古人员启发。“这是假肢!”闻讯赶到发掘现场的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脱口而出。

这一结论得到了在场的其他专家的认同。张永兵认为,病骨的出现说明主人是瘸腿,必须依靠安装假肢才能行走。他认为,“这个现象也反映了当时姑师人的生活智慧”。

这个假肢是用杨树木做的,上面系了牛皮绳,两边各有7个穿皮条的孔,顶端有两个孔,“可能是为了固定在腿部上下活动方便,有可能上端还有皮套,便于手控行走。”吕恩国说,假肢上部与大腿接触的部位磨损很厉害,磨损掉的部分足有1厘米厚,“证明它曾长期伴随主人的生活”。

最奇特的是假肢脚底的构造。它呈圆柱形,顶端有一个砍削过的牛角,上面又固定了一个马蹄,显然是为了下地时增加附着力和耐磨性,在雨雪天气还能起到防滑作用。

吕恩国提到,到目前为止,国外只出土过一件脚趾假肢,而且年代比胜金店近得多。胜金店这样的假肢,“全世界就数这一件”。


7号墓葬墓道中填充的麦秆。(由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发现2金黄小麦新鲜如割

墓地上盖了足有10厘米厚的麦草,有的麦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呈金黄色,其新鲜程度如同刚刚从地里收割的一样!这是2007年秋天首次发掘中的惊人一幕。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数量最多、保存质量最好的小麦。

当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杨华和同事打开7号墓葬时,清理掉表层的泥土后就出现了厚厚一层麦秆,数量之多令人惊讶。麦草之下,则铺盖了一层15厘米-20厘米厚的骆驼刺,骆驼刺的下面则是完整的墓室。

这些麦秆是用来充当铺盖墓葬的填充物的。联想到该墓地其它墓葬里出土的石磨盘和木镰刀,考古人员推断“小麦在当时的吐鲁番盆地已得到大面积种植”。这一时期有可能是该地区古代民族从游牧向农耕逐渐转型的时期。

专家分析,胜金店周围地下水资源丰富,具备大面积农业种植的条件。那么,这里是不是当时姑师人主要生产农作物小麦的产粮区呢?专家认为,胜金店大量小麦的出土许为西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经营屯田找到了实物证据。

目前,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已将收集到的部分麦粒委托相关机构做麦芽培养,看其细胞能否成活。有报道称,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曾经成功将上万年的种子培养发芽。


出土的女性木冠饰。(由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发现3木质冠饰地位体现

长方拱弧形床罩的出土也让人极为振奋。有5座墓中有这样的发现,其中有两件保存基本完整。张永兵认为,这种长方拱弧形床罩“在吐鲁番盆地、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古墓葬中尚属初次发现,世界也未见报道”。

考古队打开9号墓葬时发现,床罩是用带毛的牛皮条和柳树枝捆扎而成。床罩底座木棍较粗,用榫头卯眼接合成长方形木框。“由于制作时牛皮条和柳树枝都是湿的,干后整体变形扭曲。”张永兵这样描述。

从床罩上覆盖着毛毡来看,床罩的样式有可能代表着墓主人生前所居住毡帐的形式。张永兵认为,“这可能是木棺的雏形,由此导致木棺的流行”。他说,阿斯塔娜墓葬出土的所谓纸棺,实际上也可能是床罩。

木冠饰是在13号墓中发现的。这便是那座引人注目的夫妻合葬墓,男女各戴不同的木质冠饰。两人都佩戴弯曲的珊瑚坠金耳环。珊瑚色泽粉嫩透亮,耀眼夺目。珊瑚坠饰品在吐鲁番也是首次发现。曾经参与洋海、苏贝希发掘的吕恩国认为,胜金店墓地男女戴冠饰保存如此完好,应是世界上最早的。

张永兵指出,由于木冠饰有一定重量,应该只在参加重要礼仪时才佩戴,加上死者身着华贵服饰,因此可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而夫妻合葬现象,“则说明当时的姑师人正由原始氏族社会向一夫一妻制转移”。

发现4弓箭工艺令人赞叹

成套的弓、箭和弓套箭囊是胜金店墓地考古发现中的又一个亮点,繁复精湛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24号墓的弓套箭囊(俗称弓箭袋)出土时,是用自带的皮带悬系在墓室口木盖板上的。“弓套箭囊十分豪华,用羚羊皮条缝缀在一起,贵州文玩,细皮带头上有牛角制成的5厘米长精致角扣,可与宽皮带连结,因此可背在肩上或系在腰间。”杨华说。

野外发掘结束后,张永兵和同事们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发现探究胜金店古人的弓箭制作及其材料的运用相当有趣。这里的弓不仅个体大和强劲,加工工艺更是令人赞叹。

胜金店古人制弓的流程是这样的:冬季制作弓杆,使其细密;春季浸泡牛角,使其润泽;夏季制作弓筋,使其不续结杂乱;秋天合角、丝、漆三材,则坚固致密;初冬微寒时再进一步加固弓体,弓不会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