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土文物石柱 成大运河申遗重要物证

茱萸湾宋井旁挖出两根文物石柱——

-长3米,清石柱建筑艺术典范

-为大运河申遗提供实物依据

昨天,茱萸湾风景区进行内部维护时,从泥土中挖掘出文物:两根长达3.2米、宽50厘米左右的清朝道光年间航标石柱,距今已180多年。有关专家认为,这两根石柱用材简约,美观实用,堪称清代石柱建筑艺术的典范。石柱的发现,还为扬州大运河申遗提供了实物依据,可谓意义深远。

4月27日,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石柱上的文字进行拓片。赵军摄

4月27日,至纯天珠,景区工人员告诉记者石柱的出土地点。赵军摄

4月27日,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石柱上的文字进行拓片。赵军摄

茱萸湾挖出两根文物石柱

昨天上午,茱萸湾风景区最北角施工现场人声鼎沸,许多人围成一圈看稀奇。原来,茱萸湾风景区正进行施工建设,前天施工工作人员从地里挖出两根长达3米的石柱,上面还刻有文字。凭着丰富的经验,施工人员判定它们是文物,赶紧叫来茱萸湾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据茱萸湾风景区工程部陈部长介绍,这两根有着明显人工雕琢的石柱,是在宋井旁边挖出的。每根长达3.2米,分三段造型:最上方和最下方均为方形,中间为圆形;形状较为规则,两面均刻有楷体字。因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石柱上有的字迹已十分模糊,甚至几乎难以辩认。

它们是百年前的航标石柱

昨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束家平来到茱萸湾风景区施工现场,现场勘查了两根石柱,并用特制材料对铭文进行拓片。记者看到,两根石柱上面的字迹分别显示为“道光四年八月”、“道光六年七月”,其他字迹较为模糊。

当晚束家平告诉记者,其是一根石柱的一面保存得很好,文字很清晰。根据拓片,考古研究人员经过半天的认真研究,终于解读出了文字:第一行为“凤阳府怀远县荆山饼商公勒”,第二行为“龙王庙僧广聚叩募”,最下面的时间为“道光六年七月吉立”。经过仔细比对、研究,发现另一根石柱上的文字基本一样,仅最后的时间变为“道光四年八月吉立”。

束家平称,根据文字可以推断出,这是当时一个安徽人刻的,由龙王庙和尚募筹得善款修建,距今已180多年。而石柱的材质比较粗糙,俗称麻石。

束家平介绍说,结合四周的环境和石柱铭文的内容,加上其造型、作用和航标石柱十分类似,可以基本确定这两根石柱就是古运河边的“航标石柱”,以方便船只在运河上夜行。石柱的顶端呈镂空状,是用来放灯的,灯用蜡做成。至于灯塔是怎么倒掉的,现在也无从考证是洪水冲掉的还是人为推倒。

截至目前扬州地区仅在高邮一处河边发现过类似航标石柱,即耿庙石柱,至纯天珠,不过只有一根。据了解,这两根成对出现的石柱,和高邮耿庙石柱相比,无论从数目上还是高度上,都要略胜一筹。

将成大运河申遗重要物证

得知运河边挖出两根 “航标石柱”,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顾风很兴奋。“航标石柱的发现,将对正在进行中的大运河申遗工作起到推进作用。”顾风介绍说,茱萸湾地处邗沟故道,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在这个地方发现两根石柱,文玩,意义非同凡响。

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口,曾是中国大运河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现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这次发现的航标石柱,可谓大运河申遗的有力实物支撑,是难得的实物依据。“在运河申遗的关键时刻,运河边发现了这两根航标石柱,可以说恰逢其时。”

顾风告诉记者,石柱的出土地点很重要。在沿线运河城市鲜见航柱石柱;这次的发现,可谓填补了该项领域的一个空白。古代的茱萸湾是一条交通要道,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这里;唐代的茱萸湾还是对外往来的一个港口。这两根石柱见证了古运河河道变迁历史,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也认为,在大运河申遗的关键时刻,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很有意义,说明清代扬州的商人、僧人都关心运河的航行。

对于两根航标石柱的安置问题,顾风说,可以考虑在出土地点附近安排陈列点,以向市民展示。至于两根石柱的功能和作用,还将作进一步研究。

【延伸阅读】

扬州运河沿岸还有

扬州运河文化渊远流长,除了刚发现的这两根石柱,运河沿岸还曾相继发现一些文物。这些跟运河相关的历史遗存,都将在运河申遗中发挥作用。

在茱萸湾所在的湾头古镇东北部,有个围栏围着的镇水之宝——石壁虎,实则曾是有着预警作用的水文标记。石壁虎位于运河支流边,材质为青石,由于年代久远,已被日晒雨淋侵蚀得很严重,且不见头部,但仍能依稀看出是个壁虎造型。据当地人介绍,湾头镇有个壁虎坝,原有石壁虎公母各一,不过现仅存公壁虎的身躯。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说,长江运河八百里航运上有 “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之说。“其中,‘二虎之一’就是现在湾头古镇北部的残存石壁虎。”

此外,“九牛二虎一只鸡”中,还有两只牛和扬州古运河有关。韦明铧说,一只是邵伯古镇的铁牛,它长1.98米、高1.10米,腹空,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连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另一只是放置于高邮文游台的铁牛,比真牛还要大,即使其作蜷伏状,仍有1.7米长、75厘米宽、68厘米高,因牛身与底座浇铸在一起,所以重约 2.5吨。

韦明铧表示,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对于自然灾害认识不足,认为造成水患的原因是水下有蛟龙兴风作浪,常常用铁牛来镇水。而这两只铁牛,正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新闻附件】

耿庙石柱

位于高邮市高邮镇通湖路大运河西岸,现为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临湖而建的耿庙始建于宋,这根石柱是庙前灯柱,起到引导湖上船只的作用,石柱呈方形,现存可见地面高度3.05米。

航标变迁

中国航标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一块礁石、一个山头,一丛树木,都可能成为“航标”,它们被称为自然航标。《尚书·禹贡》篇有中国航标最早的记载。“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这里的“碣石”,说的就是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王朝时代的“自然航标”。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他所绘制的航海图上标注了各类山峰和岩石,堪称古代航海者利用大自然实物作为航标的杰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