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四块 巨石解开《瘗鹤铭》真迹千古之谜

新华网南京6月2日电题:解开瘗鹤铭真迹千古之谜    

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考古打捞活动6月2日在江苏镇江启动,镇江焦山长江江底遗存的4块巨石,是否真能觅得《瘗鹤铭真迹?千古之谜将被揭开。

资料图片:2008年 10月11日,寻找《瘗鹤铭》残碑的清淤打捞船在长江镇江段焦山水域作业。图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资料图片:2009年5月,陆宗润先生义赠的《瘗鹤铭》旧拓本,引起了在场众多书法大家的关注。(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瘗鹤铭》是古人为葬鹤而撰写的一篇铭文,原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栈道摩崖之上,临江绝壁,后山石崩裂落于长江。上海打捞局副局长蒋岩对记者介绍说,《瘗鹤铭》是我国南北朝摩崖书法艺术的瑰宝,贵州文玩,通篇书法充盈文士气息,结字率真自然,萧疏淡远,简约古拙,浑朴厚重,沉毅中含逸致,雍容处显苍茫。原书依崖而作,随形就势,故字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饶有奇趣。虽是楷书而笔贯篆隶,点划映带处彰显行书意韵,举重若轻,宽博郁昂,方圆并用,极尽变幻。

如此难得的中华瑰宝沉入长江后,《瘗鹤铭》残石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零星打捞从未间断。南宋至清代的几次打捞得残石10余块,有字近200个。 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残石打捞考古开工。在打捞出水的1000多块山体落石中,经过清洗、拓片、辨识、鉴定,发现其中4枚石块上疑似为“方”“鹤”“化”“之遽”等残字。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剩余巨石的考古打捞。因巨石估算重量从300余吨变化至739吨,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打捞方案8易其稿。2009年6月2日,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带队洽谈江中巨石打捞事宜。6月15日,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携潜水员对巨石进行水下探摸。8月25日,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被部分爆破减负便于全石打捞出水,8月27日,上海打捞局再次派潜水员对巨石进行探摸。

今年6月2日,上海打捞局1000吨级大型浮吊船 “勇士号”进驻焦山。水面上的一块巨石清晰可见,另外三块石头与其紧紧相拥,只露出冰山一角,无法识得其庐山真面目。负责此次打捞的现场总指挥上海打捞局打捞处处长王雷介绍,至纯天珠,露于水面的这块巨石初步估算是4块石头中较大的一块,重约700多吨。在高水位时就露出这一块,而在低水位时另有两块也“长”出了水面。

王雷介绍,由于4块巨石需要全部捞起,打捞作业将分为:先打捞露出水面的最大一块石头,然后,让潜水员下水探摸,根据余下三块石头的相互位置关系,来确定打捞石头的顺序,依次打捞。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弘景所书。陶弘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传说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

如同《瘗鹤铭》作者来源一样,此次打捞也显得有些扑朔迷离,具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个重600吨的巨石打捞和同等重量的沉船打捞相比,,相对而言困难得多,打捞船舶许多因素可以确定,而打捞石头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整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远不可同日而语,打捞工期估计一个月。”王雷如是说。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为尽量完整地保护好《瘗鹤铭》这一文化遗存,打捞巨石时,打捞人员将使用两股高强度尼龙绳兜住巨石后,启动“勇士号”吊车作业。打捞巨石不能像打捞沉船一样使用钢缆起吊,而是采用柔软的高强度尼龙绳。为避免起吊时巨石锐角将尼龙绳割断,还为尼龙绳套上了特制耐磨护套,并在尼龙绳与巨石接触的各个受力点垫上了防滑橡胶板。

谈到打捞的成败,镇江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说:“不管结果如何,若捞起的石头上真留有《瘗鹤铭》刻文,这将是一件轰动文物界的大事,若捞起的石头毫无价值也算是解了一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