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城考古取得突破

长久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长城应该是封闭式的。近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确认,贵州文玩长城应该是阶段式的而非封闭式的,从而对魏长城有了突破认识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据险设关,修筑长城。秦魏边境战事不断,魏国修筑长城确属迫于无奈。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62年,至纯天珠,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韩城),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

魏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比秦长城早13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长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魏国不断有城被秦攻陷,因此被秦逼迫由北向南撤退。公元前354年,秦夺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阳;公元前340年,秦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卯,魏势渐衰。以至于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献给秦国以求和。

此前,学者们根据史书上对魏长城的记载研究,认为魏长城最南端在华山北麓,沿着渭河、洛河修建,到达韩城,最终到黄龙山脉,是一个封闭式的长城。

然而据省考古研究院魏长城资源调查队队长岳连建研究员介绍,通过对魏长城的仔细考古调查,文玩,确认陕西境内目前残存的魏长城总长度为115公里,分为黄龙山南麓长城、合阳-澄城县南部长城和华阴市长城三部分,而非封闭式的,而且长城的走向也时而为东西时而为南北,各段长城都自成体系,分别是魏国在不同形势下修建的用以防御秦国的设施。

岳连建认为,华阴的长城是为了阻断关中向东的通道,黄陵到宜君长城是为了阻断关中北上通道,而修建黄龙山南麓长城和合阳-澄城长城是为了防御秦国北上和南下,魏退守上郡后,修建了富县长城进行重点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