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由此对今苏州市区即吴都之所在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工作背景
本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为解决苏州木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古城址、墓葬等遗址群的时代、布局、性质和人地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联合对苏州西部山区及周边地区先秦时期遗存进行的综合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工作区域位于苏州市的西南部,太湖的东北侧,包括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胥口镇和穹窿山风景区三个乡镇的部分地区。由灵岩山、大焦山、天平山、天池山、五峰山、砚台山、穹窿山、香山、胥山、尧峰山、七子山等一圈山脉和由这些山脉所围成的山间盆地构成。

根据文献的记载,吴国晚期都城在今苏州一带。对于吴国都城到底位于何处,过去的研究只是限于文献记载和古人的注释,以及民间口传历史。近代考古学兴起后,从考古证据方面来探求文献记载的吴都之所在成为学界期盼。但多年的苏州市区的考古工作成果一直未发现东周时期城址遗迹,学术界由此对今苏州市区即吴都之所在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而历年考古发现的种种现象显示在苏州西部山区存在重要古代遗存的可能性,如1957年发现的灵岩山遗址出土了春秋时期遗物,南京博物院、苏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工作在这一带发现大量石室土墩墓、疑似城墙的土墩遗存等。

主要收获
联合考古队自2009年秋季开始在工作区域内展开考古工作。迄今为止的主要收获有以下两项:

1,2009年11~12月的考古区域调查
完成了盆地内约25平方公里的区域调查和主要地表遗迹现象的记录及标图工作。共发现并登录土墩遗存235处,出土陶片、石器等遗物的遗址5处:马巷上村北石器作坊遗址、南野竹村北制陶遗址、廖里村遗址、横泾郎村东南遗址、上堰头村东南遗址。采集到一定数量的残石器、制陶工具、陶器等。这些发现对认识古代文化面貌及其变迁、了解本区域古代聚落布局、城址年代、性质和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2010年的田野考古发掘
根据项目整体计划,依据2009年的田野调查成果,经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获准在五个地点进行发掘,面积计2000平方米。其中,贵州文玩,与东周时期文化遗存有关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项:

(1),木渎镇五峰村北城墙、城壕遗址
据地面调查,五峰段城墙长1150米,由南北向折向东西向。现存宽度在20~26米之间,高于地面约0.5~3米。通过发掘可知,残存墙体上宽约13米左右,下宽约22米左右,墙体为分段分块筑成。残存墙体最高处约3米。城墙外侧为护城河遗迹,宽度在14米以上,现地表1.5米以下为河道淤泥堆积。

(2),胥口镇新锋村南水门遗址
据地面调查,新锋段城墙东西走向段长560米,折向南后的南北走向段长360米,现存地表墙体遗存宽15~45米。本次发掘地点位于新锋段城墙的一豁口处,发现城墙、河道等遗迹。河道位于两段城墙之间,宽约14米,自深1.9米以上,河底距现地表2.9米。在河道的淤积层内出土有春秋晚期陶片、陶钵、木构件、铜箭头、原始瓷碗、板瓦残片等。其中发现的东周时期重要的建筑材料——瓦,是首次在东南吴越地区发现这种高等级建材。这一发现显示古城址内有高等级建筑的存在。

河道两侧为城墙,城墙与河道之间有一定距离的间隔,构成一组密切相关的古代遗存。我们初步推测为水门遗迹。从河道内出土木构件和板瓦看,推测当时附近有木构建筑。

(3),东、西城墙线索的发现
2010年秋季,为寻找东西城墙,在盆地内的东部和西部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其中,位于西部的穹窿山风景区堰头村东侧土墩经解剖可知,时代属东周时期,南北两侧有多处断续分布的土墩遗迹,推测与西城墙有关。位于东部的木东路一带地势高于两侧,且与新锋南城墙相接,推测应为东城墙。

初步认识
1,主要遗迹年代
依据出土陶片特征、地层堆积关系和城墙等古代遗迹的结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

(1),北城墙修建于春秋晚期。

(2),南城墙与水道密切关联,彼此之间形成一座南方古城特有的水门遗迹。河道底部淤泥出土物如印纹陶片、瓦片、铜镞、原始瓷碗、陶钵等显示其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

(3),据现有资料可知,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的距离为6728米。如果计算南北城墙之间的正南北直线距离,也有6145米。西城墙应有部分保存,具体多长还有待于进一步工作,东城墙的验证有待于新方法、新工作。

2,苏州西部地区东周时期聚落群的初步分析
(1),周边墓葬
根据我们的初步考察,结合过去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可知,在苏州西部山区的诸多山体,如上方山、七子山、观音山、五峰山、天平山、真山、胥山、横山等山峰、山脊上存在大量的春秋时期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中有许多是高等级墓葬,至纯天珠,如真山、树山、阳宝山、鸡笼山大墓等。

2010年春季发掘的D33位于真山北端一座直径30米、高3米的土墩上。墓葬结构为在山体基岩上铺垫一层厚约30-40厘米的碎石,然后其上垒砌“石郭”,再在上面覆以封土。主墓东西向,墓坑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的“石郭”,外围东西13米、南北9.3米;内径东西7.2、南北6米,最高处为1.80米。
虽然该墓被破坏殆尽,但还是留下了二个器物坑,其中K1,出土器物48件,有印纹硬陶瓮24件,印纹硬陶罐4件,陶鼎5件,原始瓷盖碗15件。K2,出土器物10件,有印纹硬陶瓮2件,罐3件,原始瓷碗5件。

如此大量的各等级墓葬的存在显示附近一定有与之对应的高等级政治中心聚落的存在。

(2),严山玉器窖藏
1986年4月,在位于苏州西部山区的严山的一个长2米,贵州文玩,宽1.5米的略呈长方形的土坑内出土玉器402件,包括软玉器204件,以及各色玛瑙、绿松石、水晶器和玻璃器等。主要种类有璧、环、璜、琮、镯、玦、管、珠等。玉质好,等级高,时代属春秋时期。有学者推测应是吴国王室玉器。

(3),周边东周遗址
根据过去的考古调查,在苏州西部一带还有多处东周时期遗址,如越城遗址、鱼城遗址、张墓村遗址等。

从聚落群的角度看,如此多数量各等级墓葬分布于此区域,代表最高工艺水平和等级的玉器窖藏出现于此,多遗址构成的聚落群存在于这一带,显示本区域内应该存在一处高等级的政治中心性聚落。

3,初步结论
依据对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城墙、城门、护城河、手工业作坊遗址、一般居址、墓葬、玉器窖藏等各类遗存的年代、等级和性质的研究及对由各类遗存所构成的聚落群的综合分析,目前可初步认定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一处大型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

学术价值和意义的初步评估
1,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吴国曾建都于苏州一带,但一直未获考古发现证据的支持。本次东周时期大型城址的发现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