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七竖八地堆着一些刚挖出来的黑乎乎的大型椁木





 
本报美编 刘一飞 制图  

本报记者 李竞立

  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古墓葬考古发掘,是继上世纪50年代我省晋宁石寨山考古发掘以及上世纪70年代江川李家山考古发掘之后,我省开展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首次发现大量古滇国漆木器和陶器,以丰富成果入选“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丰富了古滇文化内容,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古滇国的灿烂文明。

  一个匿名举报电话让一座古墓浮出水面

  “羊甫头一所学校建设工地上挖出大量文物,一些文物贩子在羊甫头村内争相收购,贵州文玩,请你们来看看……”19年前,即1998年4月22日,对我省乃至全国考古界来说,都注定是个重要的日子。

  那天,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一名工作人员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打来电话的人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匆匆说完情况后立马挂断了电话。这是一个匿名举报电话。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感觉举报人反映的情况似乎并没有编造的迹象,职业敏感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考古线索。放下电话,这名工作人员立即把这一情况通报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收到情况通报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派出专业人员驱车来到学校建设工地进行实地核实。

  这所隶属于武警部队的学校训练场建设工地,位于官渡区小板桥附近的羊甫头村。表明身份和来意后,在学校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专业人员来到学校训练场基建工地。

  然而,展现在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眼前的,是一个已经被平整的工地,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在经过平整的工地土层上,依稀可找到一些疑似青铜器残件和陶器碎片的东西,在工地一边,横七竖八地堆着一些刚挖出来的黑乎乎的大型椁木。当来到已开掘出土层剖面前时,惊奇的一幕出现在眼前,一些古墓葬的痕迹清晰显现出来,粗略统计一下有十多处。

  随后,在学校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贵州文玩,考古专业人员又来到学校保卫科。打开一个铁质文件柜,里面是一些刚出土的汉式铜提梁壶、铜洗等器物。学校工作人员说,这是施工人员从工地上挖出来的,暂时保管在这里。经初步判断,这些器物是具有滇文化特色的汉代青铜器。

  “这里可能埋藏着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看着这一尊尊还带着泥土味道的文物,现场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和学校的工作人员们都感到非常兴奋。

  抢救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

  “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发掘,把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建设工地随即停止施工。同时,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依法完善了发掘手续。

  1998年9月27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和官渡区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伍开进学校。一场大规模的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在羊甫头村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古墓葬现场地表已被推土机推平,只要把地面表层土壤拨开,一些残存的古墓体就会显露出来。随着表面土壤的逐渐剥离,古墓葬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这片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的低矮缓丘上,居然密密麻麻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数百座墓葬。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考古队发现很多古墓已遭到破坏和盗掠,有的墓葬随葬品也被盗一空,即使有的墓葬还有随葬品残留,但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尽管如此,考古队还获得了令人惊喜的发现。其中一个被命名为“113号”的墓葬,虽然已经遭到施工过程的破坏,椁室内部的随葬品大部分已被盗掠,但经过考古队员细致认真的发掘,在墓室中部一个专门用于存放随葬品的大型腰坑里,获得了重大发现。在腰坑的第一层中部,除发现成捆的戈、矛、斧、凿等带柲兵器外,还现铜质动物造型的杖头、工具、扣饰及散落的玛瑙珠。在腰坑的第二层,除发现带柲的兵器和农具外,还发现日常工具和竹编物木器等。在腰坑的第三层,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釜、尊、鼎、竹器和木器等装饰物。在腰坑的第四层发现了铜锸、锄、铲、杯、葫芦笙、勺以及制作精美的漆木俎等器物。

  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及清理工作,仅从这一大型腰坑内就发掘出400多件保存完整的文物。其中,此次发掘出土的漆木柄兵器、工具、农具是云南考古首次发现,填补了云南出土文物无漆木器的空白。据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在以往古滇墓葬发掘中,只零星发现有漆木器的漆痕,从未获得真品。但此次羊甫头古墓葬发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极大地丰富了古滇文化的内涵,也为研究滇池地区古滇人生活状况和农具、兵器的演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这次考古发掘工作从1998年持续到2001年,在历时4年的发掘工作中,发掘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米,共清理811座滇文化墓葬(战国中期—西汉晚期)、28座东汉墓葬和7座明清墓葬,出土随葬的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及金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7000余件。这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之多,为云南考古发掘所罕见,因此,此次考古发掘被列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二次考古发掘收获颇丰

  15年过去了,这所位于羊甫头的学校已更名为公安边防士官学校。去年7月,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计划在校内西北角建设公寓房,为弄清施工区域地下可能埋藏的文物状况,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在学校和官渡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考古发掘执照,并联合官渡区博物馆开展了羊甫头墓地2016年度考古发掘工作。

  发掘前,根据已出版的《昆明羊甫头墓地》考古报告,考古队制定了详细发掘计划和出土器物保护预案。此次发掘位于上次发掘现场的东北角,属于墓地的边缘地带,发掘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编制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考古队成员胡长城说,这次发掘区域历经多次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墓葬上层土壤不仅经过了平整,还回填了大量建筑垃圾,原生地层已被破坏,所有墓葬都处于建筑垃圾层下,建筑垃圾层最厚达2.5米。大部分墓葬不同程度遭到破坏,随葬品盗损严重。另外,该区域为学校的拓展训练场和绿化带,地表安装安放着各种训练器材,并种植大量绿化花草树木。

  为提高发掘效率,把对文物可能造成的损坏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次考古发掘大量采用新技术。比如使用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羊甫头墓地所有墓葬的数字制图;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获取羊甫头墓地的航拍资料;实行羊甫头墓地数字化存档;使用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RTK布方,测量和采集各类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