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来考古巡礼

2010年3月16日,长沙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正式启动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组建了长沙官窑遗址考古工作队,依照《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规划》,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分阶段稳步开展考古工作,在细致严谨的传统田野考古工作基础上,利用数字考古、考古物探等科技手段采集各类原始数据,并进行及时的数字化入库处理。在考古队员团结协作下,考古工作紧凑有序地进行,取得了一些重要收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文从主要收获和存在问题两方面对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0年以来的考古工作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一、主要收获

(一)考古调查勘探

2010年度考古勘探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遗址区域范围的再确认、窑炉调查、挖泥洞调查、作坊区调查、石渚湖区调查(包括市场、货藏、码头、生活区)和墓葬区调查。充分使用传统的人工踏查、钻探、试掘、剖面清理等方法,同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的专业人员,根据文物埋藏特征,在遗址区域内对地下文物进行了无损伤的考古物探,综合使用了磁法、多频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金属探测等无损探测技术。

2010年度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多种物探手段的使用为无损探测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如发现了石渚湖南面窑区的存在,确查了 76处窑址,对墓葬区、生活区、市场交易区的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定,框定了唐代石渚湖的大致范围,重新认识了长沙铜官窑遗址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以石渚湖为中心的各功能区的分布格局,探明了长沙铜官窑遗址的原始地貌、生产规模和功能布局,为复原展示瓷业生产、销售链条,重构长沙铜官窑遗址瓷业聚落形态和人文景观提供了学术支持。由于这次调查勘探工作对长沙窑遗址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涉及到该窑址群的范围面积和功能区的重新划定,因而需要对总体保护规划加以修编。

(二)考古发掘

2010年度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对谭家坡1号龙窑的再次清理和陈家坪窑区的考古发掘,在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设备跟踪整个发掘过程,采集各类原始数据,文玩,并搭建了地理信息系统框架。

谭家坡1号龙窑发掘

2010年上半年对谭家坡1号龙窑(Y38)发掘取得了以下几点收获:

1、获取了品种丰富、类型全面的文物标本,通过进一步整理我们将对谭家坡1号龙窑的产品特征、制瓷工艺、装烧方法和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2、揭露了一批该窑址制瓷工艺流程有关的遗迹现象。Y38西侧发掘区共揭露与窑场制瓷活动有关的遗迹28处,有灰坑、沟、灶、池、房子等遗迹类型,都是窑场制瓷活动的功能单元,如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灶、烘烤炉、釉缸、装窑出窑活动台面等。这些遗迹虽然保存状况不佳但却较完整地展示出了Y38的制瓷工艺流程。对这些遗迹现象进行科学的展示,原料的采集、加工,制坯、上釉、装烧等制瓷活动,都将鲜活地呈现于大众面前。(图一)

图一 F1(制瓷工棚)

3、明确了该窑的兴烧和废止年代。结合纪年材料和出土遗物遗迹的特征,我们可以判定,Y38兴烧于9世纪初,废止于9世纪末。

陈家坪窑区发掘

陈家坪窑区位于彩陶源村陈家坪组陈家山南部山包,是由Y30、Y31、Y33、Y34、Y35、Y40等窑炉及其废弃堆积、作坊、挖泥洞等遗存组成的一个窑区。2006年、2010年两次考古勘探成果表明,陈家坪遗址区域内的窑址分布十分密集,遗迹遗物蕴含量丰富,窑炉、窑业废弃堆积、挖泥洞、通气孔、作坊等能反映长沙铜官窑生产制瓷工艺流程的遗迹共存于此,而且现代建筑较少,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是较理想的考古发掘点,具有很高的展示价值。 2010年下半年对陈家坪窑区的发掘取得了以下主要收获:

1、对长沙铜官窑窑炉构造特征有了基本的掌握。Y33尾部保存较好,残存有窑门、排烟室; Y40的头部,火膛、火门等保存较好。综合不同窑炉残存的构造部分,据此可以对长沙铜官窑的窑炉建筑技术形成科学的认识。(图二)

图二 T1437清理③层工作照

2、对不同窑炉的发掘获取了种类丰富的实物标本,对窑址的产品特征、装烧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全面的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长沙铜官窑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Y40发掘区内出土的明器与大坡墓葬区所见的随葬品特征基本一致,各方面的证据显示大坡墓葬区与窑区是处于同一时代的,大坡墓区极可能是当时窑工的埋葬区。

3、在窑丘发掘区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坍塌后的废弃堆积中含有大量板瓦片、筒瓦残片、红烧土颗粒、炭屑,少量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铺地砖、建筑构件、瓷质泥塑佛像残件等建筑附属物。这些建筑废弃物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东部,在建筑堆积物的西部一线发现用筒瓦铺砌的排水沟一条,揭露部分长约180厘米,向北延伸至该方北隔梁里。在排水沟西侧有一直径约40厘米的柱洞。从堆积中所见的板瓦、筒瓦、瓦当、佛像残块、排水管、柱洞等遗迹遗物推断,这是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可能与窑神信仰有关,为窑神庙。如推测不误,这将是全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唐代窑神庙遗址。受时间与发掘面积所限,其功能属性尚不能妄下定论,还有继续扩大面积进行发掘再对其定性。

2011年下半年在陈家坪窑区Y35发掘区进行发掘,现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对Y35发掘区的发掘有以下收获和预期目标:

1、 揭露了存在打破关系的两座窑炉,早期窑炉为唐五代烧制瓷器的窑炉,晚期窑炉初步判断为清代烧制陶缸等粗陶器的窑炉。早期窑炉仅残存窑炉中部部分窑床,晚期窑炉的窑床保存较好,仅窑头部分被破坏。这两座窑炉为展示本地区陶瓷产业的历史传统提供了很好的实体。(图三)

图三 T1436绘制四壁剖面

2、在Y35的北侧,揭露一处挖泥洞。该挖泥洞与2010年度在Y35南侧发现的挖泥洞性质相同,应为唐五代长沙铜官窑窑场挖取原料的遗存。这两处挖泥洞直线距离约15米,两者之间仅有Y35窑炉相隔,有可能是相互连通的。我们计划对这两处挖泥洞进行解剖发掘,以探明当时原料采集的具体情况,解决与原料采集有关的若干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