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21座汉代墓葬出土260件文物

经过一个半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刚刚清理出21座汉代墓葬出土文物260件。这些古墓都是汉代墓葬,位于余杭区中泰镇百亩地村北部的一座山丘上,而这里原本属于新明半岛小区三期。

21座墓葬的主人虽然都是平民,但是依然有着历史价值。墓葬在余杭县城的附近,这对古县城的研究、汉代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标号为M9的墓前还发现了砖砌的排水道,M18墓地还发现了髹黑漆的木棺痕迹,这对于杭州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

墓葬排列密集

甚至出现墓上墓

这次发掘的21座古墓均为汉代墓葬,其中砖室墓5座,土坑墓16座,均分布于山丘南面。土坑墓是比较传统的墓葬方式,砖室墓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

汉代,中原地区的发展一直快于江南,砖室墓出现的时代也早于杭州。杭州的砖室墓一直到王莽前后才开始。

21座墓葬排列密集,而且墓葬之间有打破关系。什么叫打破关系?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杨金东解释说:因为时间上的原因,导致墓跟墓之间有重叠。比如,我们发现一个砖室墓下面,还藏着一个土坑墓,这之间的关系就是打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墓葬位于古县城的附近,人口密集,土坑墓早于砖室墓,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坑墓的坟包消失了,后人不知道土下面还有一个土坑墓,便在上面建起了砖室墓。

砖室墓都有被盗痕迹

墓前发现砖砌排水道

砖室墓的破坏比较严重,均被盗扰,随葬品也被洗劫一空。对于盗墓的现象,杨金东已经见怪不怪了,从古到今,盗墓者一直存在,一些墓甚至在刚安葬不久就被盗,还有一些墓也遭遇了不同时代、不同批次的盗墓者

不像上次蜈蚣山上的贵族墓,考古人员在盗洞里找到了明代的钱币,所以可以判断蜈蚣山上的贵族墓曾在明代被盗过。这几个砖室墓没有发现类似的证据。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壁顺长错缝平砌,墓砖侧面均模印几何纹,纹饰一端朝向墓室,杨金东说:这类似于现代家里的装修图案,是墓中的装饰画。

最值得一说的是其中保存稍好的M9墓前,发现有砖砌的排水道通往山下。墓前的排水通道很常见,六朝时期就很流行。不过对于杭州来说,这么早的排水道并不常见。

当时流行家族墓葬

土坑墓中发现木棺痕迹

土坑墓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墓葬大多保存完好,排列密集,以东西向为主,个别为南北向。杨金东说:“但是流行家族墓,文玩,一个家族的人都葬于此,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排列,容易规划。”

土坑墓的墓葬深浅不一,平面呈长方形,口、底一样大小的比较多,口大底小的也有一部分,墓室底部前后大部分有开设两道横向的枕木槽,做为支撑棺木用。

南方的土壤腐蚀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古墓中木质的棺材、衣物、尸骨都会被腐蚀得一干二净,留不下任何痕迹,像蜈蚣山上的贵族墓中,就没有任何棺材、衣物、尸骨的痕迹。但是,很难得,文玩,M18墓底发现髹黑漆的木棺痕迹。

“这么明显的木棺痕迹很难得。在没有证据前不能猜测当时的人是不是习惯用木质材料做棺材,有没有开始用棺材,而这次发现了木棺痕迹,就可以更加了解当时的丧葬文化了。”杨金东认为这次发掘,木棺痕迹是重要的发现。

罐、壶是最常见的随葬品

21座墓葬主人均为平民

土坑墓随着年代的久远,与周边环境更加融合,不易被发现,所以被盗的不多,这次土坑墓葬大多都保存完好。这也让考古人员收获了不少随葬品。

随葬品一般放置于墓室一侧,以陶器为主,还有个别铁器铜币。陶器组合一般为罐、壶、灶、井、钵、薰炉等,个别规模较大的墓还出有鼎、罍、瓿、釉陶麟趾金、釉陶璧、陶纺轮等。

其中釉陶麟趾金数量最多,共出土123件,发现于其中的三座墓葬中,制作精致,形式多样。

罐、壶是最常见的随葬品,大多数墓葬均有发现。薰炉共发现4件,分别出土于4座墓中,整体呈上下扣合的盆形,上面有数排圆形和三角形镂孔,正中间凸起一较大的圆形气孔,造型精巧。铁器主要为剑、削;铜器有镜和钱币,钱币分“五铢”“半两”两种。

无论是从墓葬的结构、位置,还是随葬品来看,这些墓都十分普通简单,专家也证明了:这些墓主人都是平民,而非贵族。

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至纯天珠考古学者初步判定土坑墓的时代为西汉,砖室墓为新莽到东汉。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此次抢救性清理发现了大量文物,还发现木质葬具痕迹,这对研究汉代杭州地区的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