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找到了三星堆遗址东、南、西三段城墙遗址

2013年1月15日,主持三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宣布,疑似古蜀国“宫殿”的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群和“仓包包城墙”、“北城墙”,相继于近期发现发掘。雾中王国三星堆的神秘面纱再次被今人撩动,古国全貌许正在一步步地向世人展现。本期专题将带您回望三星堆遗址八十年发现发掘始末,细数三星堆最引人争议的几大谜团,了解古国浮现过程。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三星堆遗址的土地上,遗产的守望者们仍在默默找寻着这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埋藏秘密。其中,宫殿区和城墙是数代考古学人数十年苦苦追寻的对象。新近疑似“宫殿”的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群、“仓包包城墙”和“北城墙”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同时亦巩固了三星堆遗址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核心区域的地位。

但是,正如参加这次发掘成果论证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我国考古学家李伯谦所言,考古如同泥地拔萝卜,萝卜拔出来后才发现,所带的泥巴比萝卜还多。数千年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辉煌的王国而今只留下“大地无言”,“青铜无声”……历史仿佛为我们营造了一座跨越了三千年时空的迷宫……

三星堆“国王”的墓在哪里?青铜冶炼遗迹在哪里?……无数关于“国”与“城”的佐证还需找寻与论证。

是谁创造了三星堆文明?是古蜀土族人,还是外来民族?

三星堆文化作为一支独特的史前文化其来源是什么?是自身独立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所致?如果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是来自西北,来自西南,来自东方、抑或西亚、南美?

曾经居住在三星堆遗址上的古蜀居民其族属是什么?是羌,是夷,是巴,还是……

三星堆有自己的“文字”吗?对于这个史书上鲜有记载的王国,它产生于何时?持续了多久?后来又为什么如烟尘般突然消逝了?

三星堆古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是什么?在那个人神共舞的时代,神权与王权是如何合二为一,而王与巫、人与神又是怎样地复合交融、统驭下民?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三星堆青铜器群,这一大批极其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的器物,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远古时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人为什么要将如此精美的文物火烧砸碎再埋于坑中?而埋藏文物的两个祭祀坑,其年代有多久?

……

那是一个雾中的王国,那是一个混沌的时代,历史的真相由于时间的流逝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化作了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千古之谜。

“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的历史由于史书的详尽记载而显得脉络过于清晰,缺乏神秘感。所幸,我们还有三星堆……”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这段话道出了真谛:神秘正是三星堆独特魅力所在,它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去破译三星堆千古之谜,找寻那个陨落已久的神秘古国。

“三星堆”之名的由来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地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二级阶地上,距市区7公里。其文化遗存广泛分布在南兴镇三星村、真武村、回龙村及三星镇仁胜村、大埝村,遗址范围达12平方公里以上

所谓“三星堆”,就是在南兴镇的三星村内,一段约为两百米长的“土梁埂”上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因其形如星辰,故称三星堆。而在它的北面,就是1929年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的犹如一弯新月的台地——月亮湾。

三星堆与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很早以前便是当地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三星伴月”,并被称之为“汉州八景”之一。清嘉庆《汉州志·山川志》中记:治(今广汉)西十五里,有“三星伴月堆”。此仅系指地理形貌而言,并不知其为商代蜀国所建造的巨大土建工程之一。

发现三星堆第一人

由于蜀人“不晓文字”,神秘的古蜀国都城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之中。千年以来,马牧河依旧静静地流淌,三星伴月堆上的野草年复一年的生长与消亡。直到1929年,一位名叫燕道诚的普通农民,因偶然的机缘,在不经意间叩响了沉睡了三千多年的一个远古国度的门扉,成为发现三星堆的第一人。

那年春天,燕道诚与儿子燕青保在挖车水沟准备安放水车时,无意间挖出了一块色彩斑斓的玉石。燕道诚认定,下面一定埋有宝物,于是他们不动声色,悄悄覆土掩埋。待到夜深人静时,燕家人返回水沟,取出400多件玉石器。但善良老实的燕道诚知道,一旦这个消息走漏,很可能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灾祸。于是他指挥家人将这些玉石器分散,重新埋入老房屋基四周。

一年后,燕道诚将部分玉石器馈赠亲友及乡邻……广汉出土玉石器的消息不胫而走,这立即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当时,在广汉地区传教的英国牧师董宜笃得知此事,意识到这批器物非同寻常,便找到当地驻军旅长陶宗伯并与其协商,希望尽可能地搜集并保存这批文物,并与华西大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联系文物收藏。

1931年,华西大学美籍教授戴谦和等人,在董宜笃和陶宗伯的陪同下,对月亮湾进行了考察、拍照。

1934年春,在征得四川省教育厅同意后,广汉县国民政府邀请华西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林名均和美籍教授葛维汉,率考古队进驻三星堆进行调查发掘。当时发掘出土文物600多件,全交由华西大学博物馆收藏。此后,燕道诚亦将部分文物捐赠给华西大学博物馆。

这便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三星堆遗址一带文化遗存的正式发掘。葛维汉、林名均等人,被郭沫若称为“华西科学考古的先锋队”。郭沫若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发掘工作“将产生丰硕的成果”。

自此,引发出半个多世纪的三星堆遗址考古。

蜀地传说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原始初民在三星堆一带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四川地区古代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过去鲜为人知。清乾隆《汉州志·沿革》记载:“汉州,《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地,商周因之。秦惠王九年伐蜀,置蜀郡。汉高帝六年分蜀地置广汉郡于乘乡,领十三县,广汉名始此。”清代的汉州,即今之广汉。只知其为古蜀国地。

据史籍记载,古老的蜀国有四代王。传说第一代王是教会蜀人“种桑养蚕”的蚕丛,他受到古蜀先民崇拜,被拥立为王。后世人景仰他,奉他为蚕桑纺织业鼻祖之一。史载,蚕丛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中。据此,人们推测蜀人最早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区,后来才顺江而下,迁居到成都平原一带。 甲骨文的“蜀”,上半部为纵目,下半部为吐丝之蚕,因此推断,“蜀”很可能与蚕丛有关。

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又名柏濩。传说柏灌是一种鸟,大概就是一个以鸟为族名或图腾的部族。在成都附近还相传有柏灌王墓。

第三代蜀王叫鱼凫。鱼凫是一种水鸟,也就是鱼鹰,四川俗称“鱼老鸹”,以善捕鱼而被家养。在三星堆遗址北面的雁江,现今仍可见到入河捕鱼的鱼老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