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约3米的古墓浮现眼前

墓主身份引起争议,是因为三国流行薄葬,不封不树,陪葬的东西很简陋,金银珠宝基本不可能,最多有一些坛坛罐罐,所以难以确定墓主身份。

在一处蜂房中,仔细观察墙壁的砖,能清晰地看出有“菱形纹”、“回字形纹”的刻花。当地文管所及武侯祠博物馆的专家皆确认,这确是东汉的汉砖。

刘备墓至今完好无损,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硝烟已散去千年,但是三国人物的身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墓葬是我们与英雄豪杰跨越时空交流的宝贵实物资料。

刘备墓就在成都,虽然此前还有刘备墓在彭山,者在奉节的说法,但是任何说法都要能和史书相印证,刘备在奉节病死后运回成都安葬,是有历史资料记载的。而吴王孙权墓的准确位置至今无法确定,就是传说的地点没有史书可以印证。诸葛亮的葬身之地相对争议较小,就是因为《三国志》所记诸葛亮的遗命上说“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文玩,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根据他的遗命判断,诸葛亮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三国有很多故事,很多秘密都埋在了地下,在被发掘之前,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记载或传说,去大胆想象墓中的另一个时空保存了多少千年前的历史片段。

大三国遗址文化漫谈

为什么三国时期一人多墓?

而且很难确定墓主身份?

墓葬来说,三国名人的墓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同一个人可能不止一个墓。

一人多墓,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多员大将死后“身首异处”,他们的庙祠也不只一处。传说关羽死后,至纯天珠,孙权将其首级放入匣内献于曹操。曹操开匣观看,见关羽口开目动,大惊失色,遂命人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孙权也以诸侯礼葬关羽尸骸于湖北当阳。历史上的关羽墓有三处,除洛阳和当阳,成都当年还有关羽的衣冠冢,也就是现在衣冠庙这个地名的由来。

另外,公元221年张飞为替关羽报仇攻伐东吴。临行前,被部将张达、范疆暗害于阆中,死时只有五十五岁。传说张飞的头被带到东吴,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两地分别建有桓侯祠和桓侯庙。相传张达、范疆在投奔东吴途中将张飞头颅抛于江中,有渔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用此金造了云阳张飞庙。

还有一些墓的墓主身份引起争议,是因为三国流行薄葬,不封不树,陪葬的东西很简陋,金银珠宝基本不可能,最多有些坛坛罐罐,所以难以确定墓主身份。历史上传说曹操有疑冢72座,所以当曹操墓发掘的时候,争议是很大的。但实际上,三国的墓基本上都挖不出东西,成都的东汉墓发掘的宝贝很多,而到三国则发掘文物寥寥无几。

起来,三国那帮人,为了凑足军费,都在曹操的影响下,多少干过盗墓的勾当,曹操更是盗墓贼的祖师爷。等到考虑自己的墓葬时,心里也要掂量,要是放多了东西,今后不知什么时候自己躺在墓里,外面一个锄头就挖了过来。

所以,三国的墓一般都是薄葬,不埋值钱的东西,所以也不会被盗墓贼打扰。像勉县的武侯墓,据说从未被盗过,也没被人为破坏。同时,因为没有任何随葬物品,所以没有发掘的必要。

马岱(三国蜀汉武将)

对呀,马岱墓就在崇州太平山上

马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生卒不详。东汉时期,马超军阀将领,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后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今年7月中旬,成都市一众三国文化研究学者来到崇州市怀远镇太平山考察,在那座山上,有一座被当地人世世代代认定是马岱墓的墓穴。根据考察专家一致鉴定,墓中被挖出的一匹匹青砖,正是东汉时期的汉砖。而这墓穴,至少一定是东汉墓穴。

有老人确认曾在墓中抱出过几匹刻有“马岱之墓”字样的汉砖,只是许多当年的物品已不知所踪。

村民垒鸡圈修蜂房的砖

确实就是汉砖

前日,记者来到崇州市怀远镇太平山,寻找“马岱墓”的踪迹。依照当地泉水村村民的指示,墓址就在山间一片藤蔓之中,然而该地已无任何古墓痕迹。墓址旁边,是一处废旧的农居,残墙断壁中,散落着数块长满青苔的青石砖。当地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块砖就是墓中曾出土的汉砖。

这样的汉砖家家都抱了些回去盖房搭圈”。记者走访了几户农家,果然看到各家搭建的水池、鸡圈、柴房等等,多少都用了这样的砖块。而在一处蜂房中,墙壁几乎全用这种砖搭起的,仔细观察,能清晰地看出有“菱形纹”、“回字形纹”的刻花。当地文管所及武侯祠博物馆的专家皆确认,这确是东汉的汉砖。

一户张姓村民告诉记者,村中世代都称出土汉砖之地是马岱之墓,曾有老者见其碑,见其穴,但未被保护,所以旧物早已不知所踪。

马岱墓附近

曾出土过汉墓群、五铢钱

曾任怀远镇党办主任、怀远文化站第一任文化站站长的林以先老先生还对这座墓有过详细考察。这座墓虽现已不见规模,但曾明显显现为两部分:依傍太平山山脚下有一条墓道,挖山而入,正是墓穴所在。墓穴的垂直水平线向上,同位置的山坡上,则是“坟包”。

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之时,山石被开垦,墓穴曾被挖掘,村中有已故老人留下线索,曾言在那个时期见到过山脚下墓道前的石碑,可惜并不识字。86岁高龄的老党支部书记杨少全指着太平山北山咀告诉记者,那儿便是马岱墓道,上世纪办砖厂,砖窑就建在墓上。他曾见墓前共有三个拱形门,门里还有墓道,“墓室还有多深多远说不清”。

当地村民都知道,在办砖厂之时,马岱墓旁的山中还曾出土过汉墓群。这也是林以先亲眼所见,“至少5座汉墓”。座座都有符合汉代特点的碑座和耳石。除了出土汉石汉瓦,在放贡品的盒子里,还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五铢钱。林以先记得,那些五铢钱当年都放置于文化站里,但更替数年,现在也不知散落何处。“马岱墓所在是太平山的龙头宝地,是风水之精华”。

当年调查挖墓的老干部

曾亲自抱回“马岱墓”字样汉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