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陕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举办学术讲座

  2011年7月11日,美国加州大学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密西根大学亨利?莱特(Henry T. Wright)教授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关玉琳(Gwen Bennett)博士、哈佛大学付罗文(Rowan Flad)博士、斯坦福大学赵石博士(Joshua Wright)、台湾大学陈伯贞博士、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等一行到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罗泰教授、关玉琳博士、赵石博士等三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罗泰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艺术史系教授,考古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为东亚考古,主要研究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领域涉及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铭文、礼仪制度、地区文化、古代跨亚洲的文化交流和方法论与考古学史等问题。罗泰教授以《春秋郑墓的研究》为题,将1923年新郑李家楼 “郑公大墓”的发现及其研究作了系统回顾。罗泰教授认为,新郑春秋墓地出土青铜器物可以分为古风和新郑风格两种,前者器型、纹饰等均接近西周晚期的同类器物且受到用鼎制度的约束,而新郑风格的器物则代表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同时也不受周代礼制的约束。这两种器物同出于“郑公大墓”是春秋中期开始的一种新现象,新郑风格的兴起与中小型墓葬中出现青铜器有密切的关系。罗泰先生将这一时期发生的这种社会现象称为礼制的重构,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后,罗泰先生认为“郑公大墓”的器物被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可能是两个不同时间的大墓和几个中小墓的器物混合。

  关玉琳女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落砂机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副教授,曾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美术史系。她曾参加两城镇考古调查、赤峰地区考古调查及与成都郫县古城考古调查。本次演讲题目为《汉代以后的赤峰地区考古调查及研究》。本演讲利用多年在赤峰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所获汉代以后的考古资料,剖析了长城内外地区汉代以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发展状况。演讲主要介绍了赤峰地区辽(契丹)辽代的遗存分布,并围绕松山州及与之相距7公里的一个窑场作了进一步讨论。

  赵石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中心博士后。常年在蒙古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本次演讲以《蒙古考古学概述》为题主要介绍了蒙古12000BP-546BP间的重要考古发现及编年序列,将欧亚大草原居民行为模式分为移动和互动两种类型。演讲着重探讨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蒙古考古学,从环境、聚落、物质遗存、纪念碑性遗存、墓葬等方面展示了蒙古考古的收获和研究。对于陕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了解蒙古考古的重要机缘。

  三位学者精彩的演讲及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带来了一次全新的知识冲击和学术观念的碰撞。演讲结束后,陕西省文物局赵荣局长专程前来看望了各位学者,对大家关心陕西文物考古事业发展表达了衷心感谢,并进行了学术交流。《考古与文物》编辑部张鹏程先生对罗泰先生进行了专门访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