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日电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绝非易事,元上都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一举闯过“申遗”大关?

  考古研究有“硬货”

  “16年的辛苦没白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说,早在1996年,自治区就成立了申遗领导机构,并组织考古专家对元上都进行勘察调查,整理出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2004年,当地政府先后与相关学术部门联合召开了5次国际性研讨会,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王志诚说,考古研究发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金莲川草原的元上都遗址,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全球普遍价值。

  历史遗存保“真实”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元上都的申遗成功,与历史遗存的完整性、真实性密切相关。王大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元上都遗址就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保护。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

  精心提炼“特殊性

  元上都申遗成功,与申报过程中“国际惯例”操作方式和精心研究提炼出的元上都“特殊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元上都申遗过程中,并未做大量的“造势”宣传工作,只是组织专家学者按照国际惯例整理资料,一步步严格履行申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