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工业遗产让城市记忆“活”起来

原标题:辽宁工业历史资源丰富,却大多仍在“沉睡

唤醒工业遗产让城市记忆“活”起来

金刚石矿坑渗出的地下水形成“蓝色湖水”。记者 孙大卫 摄

唤醒工业遗产让城市记忆“活”起来

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一号高炉是中国最早的炼铁高炉之一。记者 唐佳丽 摄

去年1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有了新依据。工业遗产在推动地区产业转型、重塑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带动经济社会复苏振兴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辽宁是我国开始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和典型代表,工业遗产资源雄厚。如何提升社会各界认识不足、解决开发能力有限、面临障碍较多等不利因素,让我省工业遗产的保护水平和价值发挥,与我省拥有的资源状况相符。

请看本报调查——

词条

工业遗产

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

引子

“辽宁的工业遗产,厚重、独特、不可复制。”近年来,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吕海平和她的研究团队,对我省多处工业遗产开展调研工作,说起这些资源特点,她的学者理性,时常被激情所左右。

回望辽宁百余年令人骄傲的工业历史,这样的激情不难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机械制造业乃至军事工业在这片土地崛起,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最早建起了全国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不清的“第一”。

“一五”计划结束时,辽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曾经,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产自辽宁,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也占有很高比重。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辽宁省共登录工业遗产类文物遗存269处。

丰厚的工业遗产,正是辽宁激情岁月的积淀。当后工业化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随着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机器噪音等负面元素的旧有工业面貌被加以改变,大量的工业遗存开始承载城市的历史记忆。

“然而,这些难得的、宝贵的记忆,有些却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价值利用就更谈不上了。”和吕海平一样,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对我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也颇有话说,“发掘和保护力度参差不齐、‘拆与保’‘弃与用’的争论仍在继续、‘九龙治水’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整体性开展、缺乏规划制约了保护工作的连续性推进、现有法规政策尚未理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有待进步的现状,预示了未来提升空间的巨大。发现问题的关键,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我省已经加大力度,重视并加强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有些项目的实践,在行业内部甚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识正在提高,问题正在发现,症结正在打开,那些曾经流浪的城市记忆,正在回家。

停止争论博弈,唤醒工业记忆沉睡的力量

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是特定时代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然而,在我省工业遗产保护领域,“拆与保”“弃与用”的争论,短视和远见、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博弈,都曾经十分激烈。

相对于专业人士的争论,“外行们”的认识更为朴素简单。工业遗产的外观大多粗犷、朴实,也不像农业社会时代的文化留存那样历史悠久,加之我省工业发展相对发达,对许多人而言,司空见惯了的工业遗存,只要没有使用价值,应该就没有保存价值。

“争论博弈未果,无知的行为、鲁莽的举动以及利益驱动下的有意为之,都给我省工业遗产带来极大的伤害。”吕海平介绍。

建于1923年的沈阳奉天纱厂,是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2000年1月,虽经文物部门多次交涉和阻止,绝大部分厂房仍被拆除;1936年建造的奉天冶炼所3根百米烟囱,在2004年3月23日清晨的爆破声中轰然倒地;始建于1911年的本钢一铁厂,2008年12月被拆除,二号高炉就此消失……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先例可借鉴。认识上的局限,让人们以为,这些从生产领域淘汰下来的东西,没有留存意义。”3月14日,站在本溪市溪湖区原本钢一铁厂旧址高耸的一号高炉平台上,本溪市文体旅游局工业遗产科科长陈永利说。

二号炉的倒塌,让本溪人对本钢一铁厂要保护还是拆除的大讨论空前激烈。也就是从那时起,本溪人停止争论。去年底,“本溪湖工业遗产群”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经过整整10年,本溪人民对城市工业遗产的认识达到空前统一:“它的重大历史价值,蕴含巨大的发掘、利用、开发潜力,将成为本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点。”

从无视、轻视,再到重视、珍视,通过争论博弈,认识到工业遗产沉睡的力量,这样的心路历程,从我省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可见一斑。

“一些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损毁较严重的,正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多数保存现状较好,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思路和规划,目前仍处于闲置状态的正被重视起来,且大多处于规划发展中;少数保存现状较好的,被大力推广,得到有效展示及利用。”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产业政策处处长孙立新说。

2003年,我省文化、旅游、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启动工业遗产的普查、摸底等工作。2017年,辽宁省推荐的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和本溪湖煤铁厂3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省。

如今,在我省,工业遗产所具备的推动地区产业转型、重塑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带动经济社会复苏振兴等方面的力量正在被全面唤醒。

“但是,对‘年轻’的者体量较小、影响不大的遗产而言,争论仍在,博弈未歇。”吕海平提醒道,各级政府重局部、重名气、重短期、重增量、重直接效益的问题还很大,“停止争论,加快步伐,寻找、发现并保护那些还未纳入遗产、文物保护范围的工业遗存,仍属必须。”

绘就整张蓝图,维护工业精神的完整呈现

4月1日,鞍钢集团博物馆馆长车千里,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链接,《80个项目参评今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作为解释,他也发出了一条信息:鞍钢博物馆入围。寥寥7字,自豪满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