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为了达到目的

  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诞生100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个产业,在世界文明交流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影同时是一种综合艺术,充分融合了各类艺术元素。如何鉴别一部电影的成色?怎样的电影才是好作品?这看似简单,其实涉及观众的专业素养。阅读《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新电影不见得比老电影好

  本书作者托马斯·福斯特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长期以来专门讲授文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除了本书之外,之前还出版过《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在《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中,福斯特没有使用教材生硬说教的方式,而是将电影理论与观影体验进行有效结合,以聊天的生动方式,告诉人们正确的电影欣赏之道。书中指出: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包涵了上百个含义,电影有自己的程序、惯例和逻辑上的独特性。电影的语言体系,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遵循一套语法规则。观众只有认识、了解电影的语法,并破译这种语言,才能真正地观赏电影。

  电影是一个大家族,分为故事片、新闻片、纪录片、动画片等类型,而以叙事为主要任务的故事片,则备受人们的关注。毕竟故事片中虚构的场景、人物、情节、对白、化妆、服饰、音乐等等,能感染人、影响人。故事片无疑是电影艺术创作的重头戏,也是构建电影文化产业的顶梁柱。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电影后期制作中,越来越注重声、光、电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电影中的场景与画面,呈现更加瑰丽的景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助推了动画片的创作格局,现在,很多电影既有故事片的真实性,也有动画片的想象力,电影的类型差异正在淡化和瓦解。

  欣赏一部电影,不能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简单衡量。电影和所有艺术一样,并不是说新电影就一定比老的好。每年,全世界都要出品上万部电影,然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每年寥寥无几,能够进入电影艺术史视野,100多年来其实不到500部。电影1895年诞生在的法国,其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所播放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等,都是单一镜头的无声短片,这些短片没有故事情节,只是用摄影机拍下生活中的某一场景,然后运用放映机将这些画面投影到幕布上。后来电影借鉴了小说、尤其是戏剧表演的模式,开始动用专门的演员,讲述完整的故事。

  真正将电影升格为艺术的,则是1915年美国人格里菲斯摄制的故事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后来的《党同伐异》。故事片在发展历程中,其叙事模式基本没有超越这两部影片的格局。电影史上,这两部是电影走向成熟的开端,同时也是电影构建语言语法“蒙太奇”大厦的起点。任何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如文学的语言是文字,绘画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音乐的语言是五线谱。电影要是没有独立的语言语法系统,就不会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这也正是格里菲斯的伟大之处。

  “蒙太奇”构建起电影艺术大厦

  欣赏一部电影,必须知道电影的“蒙太奇”语法。蒙太奇原是法文中建筑的结构之意,延伸到电影中,就是对各种镜头的剪接、编辑。电影的叙事系统,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一个的镜头。简单地讲,电影是用镜头在讲故事。比如,电影中拍摄一个具体的故事场景,那么就必须有近景、远景、中景、特写等各种不同景别的镜头。每一个镜头画面,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的句子。所以说,电影的摄影工作,是电影艺术的“第二次创作”,对于拍摄同一个场景中的故事,不同的摄影师对于景别、角度、光线、色调等等,就有全然不同的选择。怎样将无数个镜头画面组接好、且有逻辑顺序,还不影响观众的欣赏,这就需要动用“蒙太奇”思维了。蒙太奇,就是将电影的画面和声音进行“组织和管理”。蒙太奇既是电影叙事的技术手段、也是电影叙事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电影独有的语言语法系统。可以这么讲,如果观众对“蒙太奇”没有任何认知,那么看电影永远也只是看个热闹,不可能深入电影的内部品味。

  当然,电影中的“蒙太奇”语言语法系统,是为电影的故事服务的,要是不依据故事发展的路径自作主张地进行剪辑,那么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必然杂乱无章,观众会看得一头雾水。电影作为声画结合的艺术,需要“蒙太奇”这根指挥棒进行统筹安排。所以,学习影视专业的人,其实相当部分的精力是在学习“蒙太奇”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规律。这就好比学习绘画的人,时常要欣赏优秀画作中的用线、用色之技巧,也如同学习英语的人要花工夫学习英语语法之诀窍。

  无论是故事片也好,还是动画片也罢,都是在运用“蒙太奇”的思维讲述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所以如何讲好电影故事,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任务。有人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好故事,电影就会是一盘散沙。一切优秀的电影作品,在讲好电影故事方面下足了功夫。对于电影欣赏而言,还必须知晓电影故事构建的方法。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看了开头的15分钟,就会知道故事中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主要的矛盾冲突。这里要强调的是:讲好电影故事,目的就是塑造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这也是一切叙事艺术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好电影必然要好故事

  成功的电影故事,必然有成功的人物形象。故事是人的故事,人是故事的主体。讲好电影故事的关键,是要设置好人物的目标和诉求,到底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因此,要紧密围绕人物的目标来编织故事。如果人物的故事动机不明确,情节就会信马由缰,分不清主次,观众就会昏昏欲睡。为了让观众提振精神看完电影,故事中就要设置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为了达到目的,会遇到各种阻力,这种阻力也许自然环境,也许是对抗性的人物,也许是人物自身的心理障碍,者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

  电影要吸引眼球,必须在故事情节中植入种种矛盾冲突,并且电影的主要人物,必须通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化解危机和冲突,最后达到目的。如古装玄幻影片《神探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最后的结局,狄仁杰不是通过自身,而是借用他者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在笔者看来这就是编剧的遗憾:最大的困境如果不是主要人物去化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就会消减。在电影编剧方面,好莱坞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经验,为了讲好电影故事,有人专门搭建故事框架、有的专门创作人物语言,有的专门聚焦细节构思,还有专门设置悬念等等。为了电影的高潮部分更加精彩,好莱坞提炼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方法。当然,如果电影故事被套路给“套住”了,那么电影艺术的创造性、创新性,就会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