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实物

        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乌丹镇的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日前开馆,这是由当地收藏家张军修建的民间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定期组织学生参观。
        红山文化特色
        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辽、金、元代表文化六大展区共600多件展品。
        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黄效东说,这是以红山文化为特色的民间博物馆,馆藏文物600多件,虽然文物不多,但有档次、有水平、有特色、有亮点。这家民间博物馆的建成是对国家文物事业、民族文化事业的补充。
        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原馆长、上海工会管理学院人文艺术系教授邵国田说: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在学术上为考古界打开一扇窗,提供了许多过去没有看过的东西,价值非常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博物馆的勾云形玉珮有3个勾云,应该是3条龙的叠放,如果把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剪影化,就是这样的玉珮。还有馆藏的红山玉器、青铜器、彩陶、虎头蛇尾的饰件等,非常精彩,有学术研究价值。
 “草根”收藏家
        这家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张军多年来的收藏,,谈起建博物馆的初衷,张军说,开始只想建一个小的展厅,把文物展示一下,运作起来后才发现地方小了根本放不下这些文物,想到自己有现成的厂房、有院子,就有了建博物馆的想法。前后用了3年时间,投资修通了柏油路,院子里搞了绿化,对厂房进行了改造,向自治区文物局递交了建立民间博物馆的申请。2008年9月正式得到批复,批准建立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之后又用了半年的时间进行布展。
        张军称自己只能算作“草根”收藏家,对有些文物确定不了年代,只好专门请文博专家帮着挑选分类,敖汉旗博物馆曾专门派两位专家来帮忙。
 张军从小就对收藏文物有着特殊的爱好,他1962年9月4日出生于翁牛特旗乌丹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2年高中毕业后到翁牛特旗印刷厂工作至今。张军十几岁起收藏古钱币,逐渐涉猎文物收藏,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青铜研究协会会员、中国钱币协会会员。
        上初中时,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张纸币很特别,因为好奇就用一块糖换了这张纸币。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华民国时在乌丹地区发行的一种钱币,他如获至宝,精心保存。就在那时他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小同学踢的毽子是用铜钱做的,为了收集铜钱,他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几分钱几分钱地攒,用来换这些毽子,初衷是为了玩,收集多了才逐渐感悟到精髓。
    文物无价心有价
        采访时,张军指着妻子风趣地说:“这是我的‘镇馆之宝’。”妻子张瑞兰笑着说:“为了收集文物,我们夫妻俩曾10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张军说:“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妻子的支持也许不会今天。”
        张军不富裕,甚至有些窘迫,但他明白一个道理:文物是属于国家的,绝不能随便倒卖。2004年5月2日,张军将自己多年收藏的2894件(组)文物捐献给赤峰市政府。这批文物目前收藏在赤峰市博物馆,贵州文玩,其中6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的陶凤杯被专家认定为“中华第一凤”。同年11月26日,他又整理出1205件文物,捐赠给翁牛特旗政府,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77件、三级文物34件。张军还将翁牛特旗政府奖励给他的2万元钱捐给翁牛特旗博物馆。此前,大连市要出资150万元买这批文物,并许诺以张军的名义建博物馆,给他安置工作,他拒绝了。张军说:“文物离开出土地,至纯天珠,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张军说,人活100岁得死,文物却是千古流传,得有人把它收集在一起,整理起来,让它一代一代传下去。一些很珍贵的文物,有的被扔掉,有的被卖掉,流失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想看文物,只能从文字、图片、录像上来看,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我就是想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把文物收集起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实物。”
        为了维持博物馆的经费运转,张军开发了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工艺品,有龙的银币、银票、纸币等一整套工艺纪念品。张军说,文物不能再生,一件文物卖100万,你这100万花完了,你再想花200万买回来都不可能。
        “文物无价心有价,捐献文物,我觉得自己做得值!因为文物毕竟找到了好的归宿,我知识不多,条件有限,个人保护不了文物,必须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