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雅集 拍卖时代:寿山石界面临重大机遇挑战

2010年春拍季轰轰烈烈地过去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中国书画真正进入了“亿元”时代,除了宋代书法作品《底柱铭》创造了四个多亿 的天价纪录外,还有不少古代和近现代书画拍品纷纷突破亿元大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寿山石雕在拍卖市场跨过“千万元”门槛,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然 而,这一现象对于整个寿山石收藏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中之王

宋代学者黄干的《寿山》是目前可考的第一首寿山石诗。这首诗的“转合”两句颇有意思:“石为多文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黄干认为,寿山石 “招斧凿”的原因是“多文”——由于其纹理的漂亮,惹人可爱而被挖掘、被雕琢。可以这么说,寿山石最初被人“发现”而且喜爱是因为其美丽而奇异的纹 彩,至少,人们早在宋代之前就十分欣赏寿山石美丽天成的纹彩之美了。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 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 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供上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 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

在梁克家的《三山志》中写道,至纯天珠,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 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 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对于在众多名石同台竞技中,为什么寿山石能够脱颖而出,著名寿山石鉴赏家王敬之曾介绍说,寿山石经过漫长的采掘涌现的品种众多,而且寿山石色彩 斑斓,温润滑腻,这有利于利用各种石种和颜色进行不同的雕刻。经过历代传承现已题材广泛,有人物、花鸟、动物、山水等;技法有圆雕、浮雕、薄意等。这些特 性是其他名石所不具备的。此外,寿山石的开发年代十分久远。南朝时期,寿山石始用于雕刻艺术品,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具观赏收藏价值。历经1500多年的发 展,已经形成独特的“寿山石文化”,闻名遐迩。从宋代直至民国,文玩,深得篆刻家、鉴藏家所赏识,文人雅士们对其赋诗着文,尽态极研,百般推崇,而且在清朝、民 国年间留有,如《寿山石谱》《寿山石考》等有关寿山石的专著,贵州文玩,这也促使寿山石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了解,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 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 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资料记载,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 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并且,在那时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就有“易金十倍”的价值。

1.清早期 寿山石雕罗汉像

“玉璇”款

此寿山石罗汉像为清初雕刻名家杨玉璇制作。杨玉璇,名玑,亦作“玉瑞”“玉璇”,明末清初福建省漳浦人,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家,其技艺高超被称为“绝技”,曾于康熙初年供奉内廷。此件玉璇款寿山石罗汉像表达的是禅僧修行时的姿态,即禅坐中的“吉祥坐式”。

2010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12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