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入市场或不再裸奔

艺术品难投保是常态 近日广州估价7000多万元的艺术品成功投保

“艺术品难投保,市场‘裸奔’是常态。”这种论调是艺术品业内无可奈何的自嘲。不过,随着日前今日美术馆和安盛艺术品保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日精诚所至拍卖为估价7000多万元的艺术品成功投保,喝上广州艺术品保险的“头啖汤”,艺术品市场似乎有望穿上“防弹衣”。

部分成功投保的拍品,图为:《星湖一角》(钱松喦)。

资深艺术品保险经纪人吴启年透露,保险公司重点考察的是艺术品机构的标的物来源、机构财力、业内资历及资讯公开程度等, 投保机构如果从业者经验丰富,有完善的管理流程和安保系统等,获保几率较高。

“艺术品保险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相信每家机构都吃过大大小小的亏。”经营艺术品拍卖行多年的黄先生对此极为感慨,他在不止一次的拍卖会预展上丢过拍品,也曾经遇到员工打碎瓷器的情况,贵州文玩最终只能由公司和物主协商赔偿,“我不是不愿意买保险,但是买不到。”吃过一次亏的黄先生就已经积极跟广州本地的保险公司投保,但是均被拒绝,理由是没有合适的险种,最后他只能在完善内部的管理流程、加强培训等方面下工夫了。

拍品受损拍卖行赔钱

北京某拍卖行还遇到啼笑皆非的案例。在一次预展之后,一件书画作品的卖家竟然“翻脸不认人”,说预展的拍品不是自己送拍的藏品,要求拍卖行赔偿。原来,在预展上,有“多手”的观众用圆珠笔在这件拍品不显眼的地方画了一个圈,卖家坚持该作品与原作不同。最后拍卖行只能自掏腰包赔偿20多万元息事宁人。

而在今年 7月26日,一场大火烧毁《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的拍品,也烧痛了业内人士的神经。“如果可以,我们真的不愿意再‘裸奔’了。”黄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艺术品交易成了“高危行业”,一点小意外涉及的金额已不菲。

“之前广州的大拍卖行也只能买到火险,文玩,其他失窃险、破碎险都无法购买,而一些规模较小的拍卖公司根本不买保险。”精诚所至拍卖总经理陈绮雯透露,这种情况还不单出现在广州,“今年11月初我见到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的总经理,问起保险一事,他说没有买保险,同时他还问我,到底在哪里可以买到艺术品保险?”20余年的从业经验令谨慎的她对于艺术品保险极为关注:“我们的注册资金是1500万元,一场拍卖会的拍品总估价是7000万元,万一发生什么意外,至纯天珠,我们的赔偿对于卖家来说极不公平。”

经过多方努力,她终于近日获得保险公司的投保同意书:“我们终于成为广州第一家成功购买艺术品保险的拍卖公司。”

现状

真假难判 人才缺失 艺术品保险困难重重

“可以说至今内地还没有发生艺术品的‘特大事故’,外国反而频频发生博物馆盗窃、飓风等天灾人祸,但是他们的艺术品保险相对成熟,所以相对更有保障。”吴启年告诉记者,例如去年美国飓风对艺术品的损失重大,但最终机构还是获得了4500万美元的赔偿。

但是,对于内地保险公司来说,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是一个烫手“山芋”。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保费保守估计在3亿元以上,而这一个蛋糕却难以入口。“一幅中国书画的材料费可能完全无需1000元,但是作品价值却可达上亿元,大多数保险公司对判断无能为力。”吴启年说,“中国艺术品令人害怕的是真假判定的问题,而市场价值的认定又极为困难。”

艺术品人才缺失是保险公司不敢轻易接受艺术品机构投保的主要原因:“拍卖中的拍品可能多达数千件,保险公司要如何去掌控作品没有问题,并同意投保?”

除此之外,道德风险更令保险公司无措。“可能有一些人希望透过保险来获利,另外有一些人又希望透过保单来表现自己的作品价值。比如他的作品只值1000万元,如果能在保险公司投保1亿元,就可以标榜自己的作品价格到达这个高位了。”

业内人士:

艺术品机构投保

是市场调整契机

而眼下精诚所至投保成功,令市场看到本地艺术品机构投保的希望。

“被保险人需要提供更为透明的信息,例如标的物的来源、机构的财力及业内的资历、资讯公开程度等,而保险公司也会考察和衡量该机构的背景、人员从业经验、机构的管理流程、安保系统等。如果是经验丰富、口碑良好的企业,保险公司会重点考虑接受其投保。”吴启年透露保险公司的艺术品保险投保要求。而陈绮雯“教路”艺术品机构要有配合意识:“就像ISO认证一样,艺术品机构可以通过配合投保标准来调整自己的内部管理。”

另外,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基本认同艺术品的拍卖市场价格并将其视为艺术品估价的标准,尤其是当代作品、古玩等价值的认定大部分取决于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