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会员中工薪阶层比较多

这段时间,各大拍卖行秋拍的新闻陆续见诸媒体,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收藏大展也于本月亮相,有关收藏的话题成为很多人关心的热点。除了某件艺术品又拍出了天价的新闻外,收藏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聊。

1 收藏古陶瓷让我更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

主持人:吴秉衡是一位80后,在初中时就对收藏感兴趣了,是什么引起了你的兴趣?

吴秉衡:因为亲戚中有一位伯父在古陶瓷收藏方面很有建树,时常有机会看到他的藏品,听他讲那些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渐渐就有了兴趣。记得那时候,父亲会在双休日的早上,带我去福佑路的早市逛古玩店,对古玩收藏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

主持人:虽然是一位年轻的藏家,至纯天珠,但是,涉足收藏也有十几年了,有没有什么故事和我们分享?

吴秉衡:我主要是收藏古陶瓷,第一次单独买东西是在我大学时,在外旅行时花了500元买的一件西晋越窑青釉四足辟雍砚。买回来给伯父看了,他说,是真品没错,这件东西当时如果在上海买,可能要花一万多元,500元买到,算是捡漏了。当然我也有过买到赝品的时候,每个喜欢收藏的人,恐怕都会有过买错东西的经历,那是一只西晋德清窑青釉四系罐,也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买的,花了1200元。

主持人:收藏古陶瓷这个兴趣爱好,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改变?

吴秉衡:收藏古陶瓷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然后,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客观地分析,需要去伪存真。我觉得这么多年下来,对人格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在工作中、生活中,我都会比较理性客观,不太会走极端。此外,收藏的过程中,有买对,也会有买错,这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宏观,人的心态也会因此更加平和了。

此外,我是做司法工作的,在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少有关艺术品的案子,我自己的收藏爱好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同事中有人遇到涉及艺术品交易的案子时,也会来请教我。

主持人:作为一个司法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吴秉衡经常“跨界”写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有关于对藏品的品鉴的,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的。比如,关于文物艺术品鉴定估价行为的法律责任,吴秉衡就有自己的思考。能否和我们简单分享一下?

吴秉衡: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不仅在新世纪的头十年中日趋火爆,而且也在屡屡见诸媒体的赝品骗局丑闻之中越陷越深。就我自己工作中最直观的感受是,2010年开始,有关艺术品交易的案子明显多了。

我觉得,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当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鉴定与估价。在文物艺术品交易中,鉴定估价行为是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的。然而,过去基于诚信的免责习惯沦为今日的欺诈工具。另外,因市场的细分,鉴定估价行为早已突破了买卖双方主体的局限,发展出了独立的鉴定估价人行业。因此,鉴定估价文物艺术品必须受到法律监督,并且在责任体系上应建立起民事、行政、刑事全方位责任以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作为相应配套制度,全国统一文物艺术品鉴定估价资格考试的开展也应是题中之义。个人认为,有必要建立起统一的从业资格标准来保障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安全。

2 从收藏老家具到自己设计新家具

主持人:70后的Wayne在收藏圈子,算是年轻的,但是资历却不浅,收了不少老家具。有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Wayne:我是学美术的,文玩,对于传统的老物件比较敏感,明式家具的线条很美,很吸引我。刚开始的时候,收东西全凭感觉,喜欢就买,不考虑材质、年代等等的因素。走了三年的弯路。后来,认识了一些行家交流学习,慢慢地自己也专业起来了。现在,20米开外,我一眼就能看出一件老家具的年代、材质等,还能估出大致的市场价格。

收藏难免会“吃药”的,老家具的价格不便宜,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老家具可能要花掉一年的工资,买错一次,要两三年才缓过来。记得我曾经买过一把清中期的红木圈椅,当时花了一年的工资。买回来以后很兴奋,到处跟朋友炫耀。很多人都啧啧称赞,但是,有一个高手冷冷地说了一句,文玩,这件东西是“爬山头”的(修补过的)。当然,也有捡到便宜的时候,早些年,黄花梨的概念还不那么明确,很多人只知道红木、紫檀,会有人把黄花梨当白酸枝卖,我就买过一个凳子,买的时候是按照红木的价格买的,当时只觉得它和传统的红木不太一样,后来知道是黄花梨,这价格就差了好多倍。我觉得,收藏的最大乐趣就是考验眼力,能够看出别人没有看出的东西,是最有意思的。

主持人:今后有什么计划?

Wayne:收东西最多的时候,家里都是老家具,红木写字台就有5个。现在我是在陆续把一些藏品卖掉,留下最精华的。接下去想要自己设计家具,把明式家具的美,加上自己的创新,进一步发扬。如果200年以后的人看到的还是那些古老的明式家具,而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那多么遗憾。

3 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品是小众的

主持人:很多时候,人们讲到艺术品收藏,话题的关注点往往没有聚焦在艺术,比如最近,曾梵志的画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1.8亿港元,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1.72亿元人民币拍下毕加索作品,大家在聊起这个时关心的都是钱。你和熟悉的收藏家之间会不会聊到这方面的话题?

吴敏僖:一定会聊到这个话题。我个人的观察是,艺术品购买收藏的动机分化为两种:一种是单纯考虑美学艺术价值,客人纯粹出于个人喜好把作品买下来,这类作品多数价格相对不是很高,客人对作品是否一定能带来经济回报是不太强调的;另一种是作品的金融产品属性占主导地位,购买作品就是为了投资、保值、升值等目的。这种考虑之下的相当多的作品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无关,甚至可能很多观众会抱怨根本看不懂作品。它能升值的原因也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