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時期的石器和陶器

原標題:大頂山發現浮濱文化蹤跡

其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時期的石器和陶器

  大頂山墓地航拍圖(主辦方供圖)

其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時期的石器和陶器

  墓地M3(主辦方供圖)

其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時期的石器和陶器

  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具有長頸、長身特征的罐、壺、杯等陶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煥陽攝

  昨天,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廣州舉行了2018廣東文物考古匯報會﹔其中,會議對廣東先秦考古新發現——東源大頂山墓地考古發掘做了專題匯報。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線考古專家李博介紹,大頂山墓地遺址位於河源市東源縣藍口鎮車頭山村境內的東江上游,是東江上游一處重要的商周時期墓地﹔大頂山為山前侵蝕台地,遺址南部與東部有河流經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隊員經數月時間的發掘,在大頂山墓地遺址共發現14座古墓葬,先后出土陶器、石器、玉器以及青銅器各類文物共逾150件﹔其中墓地M3出土逾20件完整細席紋陶,為近年來廣東省考古發掘所少見。李博稱,墓地出土器物種類多樣,器物風格常見於粵東、閩北、湖南、贛南及浙南等周邊地區。根據器物類型和紋飾組合大致將墓葬分為商早、商晚與西周早期。

  李博說,東源大頂山墓地遺址群的考古發現,為今后進一步建立東江流域先秦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商周時期嶺南與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交流與人群遷徙等課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源市博物館原館長黃東稱,東源縣藍口鎮車頭山村的大頂山墓葬遺址群,其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時期的石器和陶器,也有少量的玉器和青銅器,符合“浮濱文化”的地方類型,而且從這次考古發掘出土具有長頸、長身特征的罐、壺、杯等陶器,這在嶺南先秦遺址考古工作中尚屬少見。

  東源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黃友明稱,該縣藍口鎮地處連接嶺南山地與東江中下游腹地、粵東與粵北地區的重要位置,這次考古發掘的大頂山遺址,代表著不同區域考古學文化傳播與交流,這在商周時期起著“浮濱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大頂山墓地遺址群考古發掘三大特點

  在匯報會上,李博細致分析了大頂山墓地遺址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

  1

  “東源縣大頂山墓地遺址群的發掘區位於墓地中心區。墓地遺址群保存情況較好。出土發掘的大量重要文物,為廣東商周時期考古研究工作補充了重要材料,填補了粵東北地區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的空白。”

  2

  商早、商晚與西周早期的墓葬有不少變化,器物風格也有顯著差異。“這些展現了廣東商周時期社會變革的縮影,由此可推動研究廣東商周時期的社會與歷史發展進程。”李博介紹說。

  據了解,根據器物類型和紋飾組合大致可將墓葬分為商早、商晚與西周早期,比如青銅器發展主要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其間青銅器的風格從凝重庄嚴的藝術風格轉向了朴實、簡潔、明快風格,同時青銅器的社會功能也從祭祀用的禮器逐漸轉變成實用器具。

  在商代早期,饕餮紋非常流行,其符合當年統治者的需求﹔商代的器物往往通體裝飾,多達數層,普遍出現以雲雷紋做地紋紋飾﹔而到了商代晚期,雷紋、夔文、蕉葉紋又是當時常見的紋飾,西周與晚商較為類似,紋飾繁縟,獸面紋流行,其中卷體夔文最具特色

  到了西周后期,紋飾又趨向簡朴,獸面紋淘汰,詭異之氣銳減,流行鳥紋、竊曲紋等。

  可以說,各朝代紋飾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制造工藝者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時也與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及社會的變革也存在一定的聯系。

  3

  墓地M3是目前該區域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墓葬,以M3為代表的器物風格與浮濱文化相似,但也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出土了不少具有長頸、長身特征的罐、壺、杯等陶器。

  “這為今后研究浮濱時期粵東北考古學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也為建立浮濱文化地方類型或新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李博表示。

  浮濱文化:

  據河源市博物館原館長黃東介紹,在先秦時期的粵東、閩南大地(古揭陽),有一種特征鮮明、風格獨特、覆蓋區域廣闊的考古學文化,被稱為“浮濱文化”。浮濱文化是一種以長頸大口尊、圈足豆、帶流壺、釉陶器、直內無欄石戈、三角形石矛、凹刃石錛組合為特征的考古文化。

  作為后來以“浮濱文化”命名的地點,是饒平浮濱地區的一個山崗類型的墓地。浮濱當年清理的殘存古墓,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有石器、陶器兩大項,浮濱類型文化遺物帶有若干黃河流域商文化的色彩。

  隨著考古資料的積累,浮濱類型陸續在廣東的潮陽、潮安、普寧、揭陽、揭西、大埔、豐順、南澳等地發現。另外,在相鄰的福建省的漳州、漳浦等地也有發現,從而形成了一支地跨閩、粵兩省,分布在榕江、韓江、九龍江、晉江四個流域內,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考古文化。 (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