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存於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

原標題:循著三星堆考古第一人足跡 葛維漢后人到訪三星堆

大部分存於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

  克裡斯多夫和女兒喬安娜在葛維漢照片前留影

  ●當年,他帶隊發掘三星堆

  ●如今,他的外孫重新踏上這片土地

  1929年的春天,農民燕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溝,一鋤下去,開啟一道歷史大門。1934年,葛維漢主持的三星堆發掘,揭開了三星堆遺址科學考古的序幕,三星堆也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22日,循著葛維漢的足跡,葛維漢的外孫克裡斯多夫(Christopher Hoogendyk)和女兒首次到訪四川廣漢三星堆。在三星堆,他和燕氏后人交流,與外祖父葛維漢照片合影……克裡斯多夫帶著外祖父的故事,尋找兒時故事裡的場景。

  到訪三星堆 對博物館的一切感到非常好奇

  22日上午,葛維漢外孫克裡斯多夫攜女兒喬安娜前往三星堆博物館。父女兩人對博物館的一切感到非常好奇。克裡斯多夫靜靜聽著講解員唐敏的講解,一聽到精彩處,他睜大雙眼,一臉笑意。

  在青銅館,牆上挂有多幅外祖父葛維漢當年在考古現場的照片,克裡斯多夫和喬安娜放慢了腳步。“我和他長得很像,一樣高大!”克裡斯多夫帶著女兒在外祖父的照片前合影。

  “外祖父會講很多故事,很多都是關於中國的,還講過關於三星堆的發掘。”克裡斯多夫說,在他11歲時,外祖父去世,在此之前,他都是聽著外祖父的故事長大。

  參觀結束,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代表博物館向克裡斯多夫及其女兒贈送了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畫冊和書簽。

  克裡斯多夫特地到旅游產品購物區選購了明信片,表示要把這些明信片寄給他的親戚朋友,“我想告訴他們,這裡是外祖父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希望他們到三星堆來旅游,到外祖父工作過的地方看看。”

  女兒喬安娜本科學的是亞洲歷史,對三星堆特別感興趣,在三星堆參觀時,她一路走,一路拍照。“非常震撼,無法用言語形容。”她說。

  【故事】

  80人隊伍保護

  先后發掘出文物600余件

  1929年的春天,農民燕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溝,一鋤下去,開啟一道歷史大門。從1931年開始,葛維漢對三星堆遺址展開了研究。一本名為《三星堆研究》的著作中,收錄了葛維漢撰寫的考古發掘報告。

  1931年,在廣漢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宜篤了解到,當地農民燕氏父子在兩年前淘春溝時偶然發現一坑玉石器,在邀請好友華西協合大學考古學家戴謙和教授進行鑒定之后,果斷收購了一部分捐贈給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收藏。時任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館長、人類學和考古學教授葛維漢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玉石器的出土地點可能是一處古代文明的遺址。

  1934年,葛維漢帶領考古隊在燕家玉石器發現地附近展開發掘,為了防患,當時的縣長還派了80名士兵保護考古人員。

  1936年,葛維漢整理出歷史上第一份有關廣漢古蜀文明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漢州發掘簡報》,發表在當年的《華西邊疆研究學會會志》第6卷上。他大膽而科學地將這批出土文物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命名為“廣漢文化”,引起了中外考古學人的廣泛關注。因為葛維漢主持的三星堆發掘,使沉睡數千年的古蜀三星堆文明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一發現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葛維漢也被稱為三星堆考古發掘第一人。

  對於文物的去向,《漢州發掘簡報》也做了記載:這次發掘獲得驚人之發現,先后共出土文物600多件,有陶器、石器、玉珠、玉杵、玉璧、玉圭等,據此推斷大致為公元前1100年時期的古蜀文明的遺存,極富考古價值,這些文物,大部分存於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攝影報道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