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程贺

神秘的北纬30度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中国长江中游的文明起源之地——可追溯到5900年前的湖北石家河遗址,就位于这一纬度。3月17日下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做客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分享了《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进程的考古学观察——以石家河为中心 》专题讲座。这也是今年天中讲坛“中华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

石家河遗址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群。主要经历了油子岭文化(距今 5900—5100年)、屈家岭文化( 距今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 4500—4200年)、后石家河文化( 距今4200—4000年)等4个发展阶段 。

石家河古城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目前新石器时代城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这里出土的制作工艺精湛的玉凤等玉器,更达到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

讲座中,孟华平结合考古新发现,从环境、文化、早期文明方面介绍了考古学研究基础,接着讲述了区域文明中心的形成的三个阶段:萌芽、发展、繁荣。

孟华平介绍,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形成文化面貌高度相似的文化统一体,存在十余座规模不等的城址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发现若干蕴含丰富文明信息的大型建筑、大型祭祀场所、孔雀石、刻画符号等遗存。

其中,石家河遗址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无论是从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家河城址看,还是从谭家岭大型居住址、印信台大型祭祀遗址、三房湾大型制陶作坊遗址等聚落功能的专门分区看,至纯天珠,还是从出土遗物中刻划符号、孔雀石的代表性与出土遗物的丰富度看,无疑可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他说,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出现的非本区域文化传统的随葬玉器的瓮棺葬俗、大量涌现的源自中原王湾三期文化的陶器以及部分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等现象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遭受黄河文明的强烈冲击被迫中断,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后石家河文化已被整体纳入黄河文明的进程中。

虽然以石家河城址为核心的聚落模式瓦解,石家河城址废弃,尚未发现这一时期明显的中心聚落,但石家河遗址仍然可作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代表,其多地揭示出的随葬玉器的瓮棺及制玉遗迹等显示,,这里仍然存在发达的手工业,其文化依然相当繁盛,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

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

孟华平199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重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结构与早期文明进程,出版《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等60余篇论文。

本次讲座是“中华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系列讲座”第十讲,至纯天珠,也是2019年首次开讲。该系列讲座每月一期,下一步将继续邀请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河南及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等课题开展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