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转而成为理解农业史的重要因素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5 05:18 我要评论( )

新证据显示,世界范围内黍(Panicum miliaceum)和粟(Setaria italica)两种小米都起源于中国北部,后对外传播,在史前时期便已到达欧洲和印度。 20日,考古专家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指出,这一史前考古实证将有助于

新证据显示,世界范围内黍(Panicum miliaceum)和粟(Setaria italica)两种小米都起源于中国北部,后对外传播,在史前时期便已到达欧洲和印度。

20日,考古专家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指出,这一史前考古实证将有助于厘清中华文明农业起源和传承发展的路径。

本世纪初,,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发掘出距今约8000年的粟和黍碳化颗粒。近十年来,中国、美国和英国学者合作开展了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项目,探索小米的起源和传播路线。

据项目中方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介绍,研究显示,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小米已经成为当地先民日常食用的谷物;在不晚于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小米成为中国北方人的口粮。

有趣的是,随着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与中国相关的早期农作物粟和黍,小米这种世界农作系统中的“次要”农作物,转而成为理解农业史的重要因素。敖汉史前粟、黍籽粒的发现和测年,对“7000年前西亚是黍的起源地”一说产生了“颠覆性的革新”。

考古所科研处处长、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主任刘国祥说,距今7600年到8000年间,小米已经从中国北方,沿着古代草原通道,传播到了欧洲。

赵志军说,研究显示,小米的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黍一路向西传播,从中亚地区持续传播到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另一方面,粟则从中国北方向南传播,最迟在距今4000年时便于泰国和印度的遗址中被发现。

塞北小城敖汉以史前考古遗址众多闻名,出土了红山玉猪龙、整身陶塑人像等大量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但敖汉“十年九旱”,至今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得益于“世界小米之乡”的考古学发现,当地农业产业有了巨大转机,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品牌效应逐渐显现。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正是考古研究对当今社会影响的一个好的示范。”刘国祥认为,小米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范围趋于缩减,但敖汉的小米种植延绵8000年,至今仍在稳步提升,对于全球视野下的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英国剑桥大学科技考古学教授马丁·琼斯长期从事小米起源研究。当他发现当地农民依然用古老方法保存种子,难掩兴奋之情。“小米驯化过程至今仍未结束,在未来,小米依然与人类一路相随。”

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敖汉旗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等主办。在今年的大会上,小米(谷子)研究院揭牌成立,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起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农业开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2019-01-01 20: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