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神庙遗址中

相传,南朝人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点睛龙就腾云而去。晋人顾恺之画人物也往往不点睛,人问其故,他说:"点睛就会说话了!"顾氏论画,主张神似,尤贵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东西〗中''。顾氏的画论创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然而,并不算早,其实,雕塑艺术家比画家更早就已悟到"画龙点睛"这一

艺术原理。何以为证?

1983年,辽西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神庙遗址中,出土一尊五千年前的泥塑女神头像,浑厚健美,亲切而温和。艺术家塑造的这一神像眼窝内嵌入两棵用碧玉琢成的眼珠,使女神颇具神韵,看上去就像活人一般。大概怕那玉睛脱落,就在其眼珠背后留出一个长柄,将柄头紧紧嵌入眼底。可以说,这是中国镶嵌艺术史的滥觞。

镶嵌自从作为雕塑"画龙点睛"的手法创始以后,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衰。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有一饰物,为嵌瓖绿松石的老虎,虎睛闪闪有光,虎气十足。据报告,虎睛是以黄金箔片嵌贴而成的。河北平山战国墓中,出土一铜灯,灯的主体为一铜人,两臂张开,双手分别握着名叫螭的无角龙,螭首顶着灯盘。铜人的头部为银质的。银头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黑眼睛,是用黑色宝石镶嵌而成的。考古学家曾做过试验,在夜晚点燃铜人左右的灯盏,文玩,在摇曳的灯光烛影中,任凭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铜人,他的一双眼睛,好像总在向你注目而视,真所谓"阿堵''传神了。

瓖嵌艺术始于雕塑点睛,不仅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如此,在两河流域也是如此。苏美尔的一座王陵中出土有一牛头竖琴上,牛的眼睛就是用蓝宝石嵌镶而成的,距今五千五百多年。埃及在一座四千六百多年前的王陵墓道中,出土一尊诺佛而特公主像,用石灰石雕制,目光熠熠,栩栩如生。原来,公主的双眸是"心灵之窗",古人赞叹"阿堵传神",谁又想到这一艺术原理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为中外艺术家广泛用之于艺术实践了呢! 镶嵌与艺术结合,虽起源于雕塑点睛,但这种镶嵌还只不过是雕塑艺术的附庸,犹如后世螺钿是漆器的附庸,金银错是青铜工艺的附庸,还算不上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那么,镶嵌艺术何时才从其他艺术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呢?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镶嵌艺术品是虎纹嵌松石铜牌,1981年出土于河南堰师二, 头一座相当于夏代的古墓里。距今约三千七八百年。堪称中国镶嵌艺术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代表作。这铜牌,长14.2厘米文玩,宽9.8厘米,两侧各有两个穿孔钮,出土时位于墓主的胸部,当为佩于胸前的护身符。铜牌是以鞋底形青铜片为底托,其上用了三百多块绿松石壤嵌出一只老虎,虎的躯体与四肢的线条柔美流畅,已图案化了。虎背从上到下嵌出了一股阳刚的力量,为这一造型注入了虎虎生气,而那双用美玉嵌成、晶莹硕大的虎眼更加突出了虎虎神威。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件无愧于镶嵌艺术的真正的艺术品!

真是无独有偶,至纯天珠,在河南堰师二里头这个夏朝王都遗址里,不但出土 了绿松石嵌镶的老虎,2002年秋,还发现了一条绿松石嵌镶的巨龙。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是用绿松石粘嵌在一块有机物上制成的。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为0.2至0.8厘米,而厚度只有0.1厘米左右,共用了 2000余片。这巨头蜷尾的龙,身若蟒蛇,曲伏有致。眼睛和鼻子用了白玉嵌镶,鼻准选用了 一块特大的绿松石,看上去熠熠生辉,多了许多神气!

还有令人不能不注意的是,以这巨龙饰物覆身的墓主人,他脖子上曾戴着用八十多枚南海海贝穿缀而成的项饰,持有以玉为舌的铜铃。这些是一般人用的东西吗?试想想,墓主人当年,若跳神做法,扭动身躯,海贝哗哗,铜铃叮当,舞动神幡,巨龙起舞,口中念念有辞,天灵灵,地灵灵……他不就是一位通天地、降神灵的大法师吗!那些东西,不就都是神圣的法器吗?那玉舌铜铃出土时就在巨龙的腰间,那项饰海贝,从图片中仍然可见。

这条3700年前的绿松石巨龙,不但是中华镶嵌艺术的巨制杰作,更重要的是,她是继濮阳蚌龙之后的又一件祌龙文化的代表作,被命名为''中国龙''。她堪称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龙的传人"的"图腾",是中华古文化的稀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