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逾3000名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代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主题参与了讨论

其实在博物馆的自律方面,我国在1997年4月曾经出台过《国家文物机关工作人员守则》和《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并与2001年重新修订并发布。并且在1981年4月国家文物局还曾经向各各省、市、自治区文物局(文化局)、文管会、局直属单位发布《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其中规包含“爱护文物,千方百计确保文物不收损伤”;“严禁将文物化公为私,监守自盗”等规定。

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全球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逾3000名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代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主题参与了讨论。在主题为“博物馆藏品的出售、处置等道德伦理”的主题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博物馆的职业道德”理念框架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大致包括:取信于民、共融共美与社会责任。博物馆工作人员许多决定都会牵扯到道德问题,为此业内设置了情景训练,,其中有一个案例是:一位员工在打扫藏品时碰到了另一个架子上的瓷器,如果去如果去扶该架子,手中的瓶子则会打碎,那该怎么做呢?

结语:

作为国家的一级文物,宋代瓷器是易碎品,需要小心翼翼的去对待,而故宫却没有。公众对于故宫博物院的信任也是易碎品,故宫同样没有小心对待。公众为何不再相信所谓的真相,为何会对受损文物的真伪产生质疑,为何会质疑“记大过”的行政处罚?

事故发生后的隐瞒、事故处理的消极态度和不透明,自查己过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让公众产生疑问。公众看不到故宫作为一个国家级博物馆所应该有的负责任的态度,也看不到故宫对待事故应该有的认真和严谨,更看不到在事故发生后故宫的反思和改进。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以及这次的“瓷器门”让故宫从“故事之宫”变成“事故之宫”,这让众多“劫后余生”的国家文物仿佛再次身处险境。其实,身处险境的又何止是文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