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的学者误以为窑址原在建瓯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争奇斗艳的时期,也是闽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以生产黑釉器“建盏”(俗称“兔毫盏”)为代表的建窑更是异军突起,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建窑也因此成为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命名窑厂。本文就建盏的鉴赏与鉴定做一初浅探究,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历史上有的学者误以为窑址原在建瓯

历史上有的学者误以为窑址原在建瓯

历史上有的学者误以为窑址原在建瓯

一、窑址概况

建窑窑址座落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池中村一带,北距水吉镇约3千米,西距建阳市约33千米,南距建瓯市约50千米,窑址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又名社长埂,包括园头坑)、池中等处,方圆十余里,瓷片、匣钵等堆积如山,俯拾即是,窑址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

水吉镇历史上曾属于建瓯市辖地。建瓯,宋以前称“建安”、“建州”,为州郡所在,南宋时期设“建宁府”,治所均在今建瓯市(驻地为芝城镇)。民国时期,水吉一度作为特别区,1940年设县。1956年水吉县撤销并入建阳县。历史上窑因处建州、建宁府辖地而得名.后因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又有“水吉窑”、“瓯宁窑”等称呼,又由于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见长,故又有“乌泥窑”等称呼。历史上有的学者误以为窑址原在建瓯,后来搬到水吉,殊不知窑址没有搬迁,只是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结果以讹传讹,现代的一些著作文章中还在采用,实为大缪。

1985年,建窑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盏黑瓷的艺术魅力

建窑初创于晚唐五代时期,其产品为青瓷,两宋是其鼎盛时期,主要生产黑瓷,其产品主要为碗,俗称“建盏”,流传海内外,影响广泛。也因此奠定了建窑历史名窑的地位。建盏造型古朴简单,器型有大、中、小之分,有敞口、束口、撇口之别,其黑瓷釉色变幻无穷。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装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有如神助,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

建盏的黑,不是一片傻黑,而是犹如夜空或深潭一样沉静的黑,黑釉中呈现的各种神秘斑纹,更是使人感到非人的力量所能达到,而是“窑神”的杰作。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釉在高温中易于流动,故有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与那些过于精致谨慎的器具相比,更带有一种粗率自然的亲切感,更能触发人们的无穷遐想,沉稳中多了几分灵动之美,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窑黑瓷玻化的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宋代是一个理学文化主导的时代,这种时代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平静柔和的心绪意境,建窑的黑釉瓷器所散发出的端庄而略带神秘的美感,正迎合了宋代的审美意识。

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呈现多种纹理,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类,此外,近年也发现少量描金装饰盏,内容有“寿山福海”、“福绿寿喜”等吉祥语和“岁寒三友”、兰花等花草树木,与武夷山遇林亭窑址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一类:乌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第二类: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如蔡襄的《茶录》中说:“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道:“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文人墨客以大量的诗文赞颂它。黄庭坚的《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黄庭坚(1045-1105)在《满庭芳-茶》中赞道:“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1127-1206)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中也赞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

“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