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平教授时刻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具体写生创作紧密结合

    王仕平:1952年出生于临沂市。1975年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政协书画室特聘画家,临沂技师学院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几十年,大量作品获各级、各类展赛大奖,并由诸多媒体专题报道。

典雅韵美灵气生笔精墨妙得传承

    --记临沂技师学院美术教授王仕平

    任教于临沂技师学院美术专业47 载的王仕平教授,凭着他笔精墨妙的国画艺术和桃李满园的教学成绩,赢得了沂蒙大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王教授1952年出生于临沂市太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受沂蒙文化乡风民俗的熏陶,自幼就喜欢书法绘画。在中小学课余时间,经常到田园河溪、林果蔬卉边对景写生,节假日则忙着为众乡亲写春联、画年画。待他于1972年以优异成绩升入临沂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深造时,在王小古、秦汝文等教授的言传身教下,那是如鱼得水,学习成绩连年优秀。1975年毕业时,他又一举被临沂技师学院聘为美术教师。寒来暑往,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40余年,可谓桃李满园,培养的美术骨干分布在城乡各个行业贡献着光和热,颇受人们称赞。

    在教学过程中,王仕平教授时刻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具体写生创作紧密结合。经常组织带领学员到大自然采风写生,不断为学员们注入“艺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教科书的内容则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边继承一边还要灵活运用。就这样,每届学员都能够以优异的美术成绩毕业,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教学相长,这也是王仕平教授遵循的原则。他在备课教学、采风、写生过程中,精心归纳画理技法,在创作中则灵活遵循六诀“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与八法“章法、笔法、墨法、设色法、点染法、烘晕法、树石法、苔衬法”,因而,他于山水、花鸟、人物均有不同凡响的建树。

    观赏他绘制《报春梅》、《出水荷风传香远》、《蔬园拾趣一、二、三、四》和山水系列作品时,那真是一种艺术享受。笔在他手中灵活多变,有笔松墨活舞蹈之美,观者的眼睛常常是跟不上的,娴熟的笔端驾轻就熟地流淌出活跃生命。笔如神器,一管在手,八面生风,挥写数笔效果凸显,使人惊喜叫绝。他是以传统笔法为底蕴,以生活感受为引领,笔为心使,使出神彩,使出灵性。完全是一种写意的笔法和心态。

    对于传统技法,王仕平研究的很透彻,但从不死搬硬套,而是兼容合璧,进而自成一体,这自成一体的原因是用他的真情实感拥抱自然,拥抱生活。王仕平几十年来与大自然保持着极为亲和的关系,于是蒙山顶上的松柏,沂河水畔的飞鸟,云蒙湖的荷花,大青山金黄的柿子,农田果园的粮秣蔬果,以及庭院中牡丹、菊花、石榴,都一一收入画图。我与王教授有着二十余年的友谊,发现他有一个常人非思所想的爱好,即每当他听到刮大风、下大雨、降大雪就坐不住了,别人往家奔,他却往外跑,去听雨、去看雪、领略风中雨中雪中云雾的变化,植物禽鸟各种形态动态的变化,是他最开心的事情。王教授经常在山间小路上仔细低头观赏小草,观赏石板上的青苔,研究不同草的画法,总结各种苔点的点法。所以,他的许多气韵生动的作品,均是从继承传统、生活实践演化出来的。王仕平铭记古人“多识于鸟禽草木之间”的至理真言,坚持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审美感受,做到六法在手、情满于胸,意在笔先,下笔如在腕底,真应了宋人曾云巢所说:画时不知我为草虫,还是草虫为吾耶。这种物我两化的境界,在王仕平笔下和心中早已化而为一。因而,他以教学相长为基础,传承古法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其作品精神与画技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传统与现代融合,物象与心像合一,取得了令人称颂的骄人成绩。 (中国书画报美术评论家、羲之书画杂志副主编  徐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