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是靠耳朵来决定买不买、买什么、怎么买的

中国文物艺术品2014年春季拍卖在各地已到尾声。从人丁不旺的预展与难见波澜的拍卖,基本可以确定其关键词是“不温不火”。

——2014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春拍观感

上也难,下也难

经过2012年的强势调整,2013年的温和调理,2014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是承载着有关机构与人士的盼望的,但是,从多数拍卖公司提供的“量价齐减”的拍品便可发现,这“盼望”其实是谨慎的。香港苏富比有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中国嘉德有作家老舍的旧藏、北京华辰有明清单色釉官窑瓷器、香港佳士得有宋代器物、北京保利有油画力作、北京匡时有吕斯百藏品系列……这些文物与艺术品也在市场上获得了积极的响应,贵州文玩,但是,这几块石头抛出来,只有几声水响,并没有掀起波涛。

天价者寥寥,中价者不多,低价者则浩浩荡荡,所以,在各大拍卖公司的预展现场走一走、在它们的拍卖会上坐一坐,不难体会到那发自骨子里的凉意。

问题是,前几年发热的只是大家的皮肉,而与大家的头脑无关吗?怎么说凉就凉了呢?答案虽然不能直接地以然否来形成,但我们可以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所以如此容易说感冒就感冒、说发烧就发烧,就在于本身的肌体比较单薄,外来的邪气容易侵入,内在的胎毒容易复发。

当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时,中国人关于经济的思想并没有多少自主的结晶,这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体现得也比较充分。在这个市场中,许多人是靠耳朵来决定买不买、买什么、怎么买的。他们听谁的?听媒体的,听中介的,听同行的,听专家的,而这些在宏观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机构与人士,在具体物件的然否上经常是让人捉摸不透,甚至是靠不住的。

媒体只是一个通道,传递各方面的信息,其本身没有多少能力来过滤各方面的信息。对于那些市场人士老谋深算的策划与安排,媒体事先没有能力防备,事后也不会承担责任。

中介、主要是拍卖公司主管们,是物件的经手人。他们希望征集到的东西能卖好,自然是货找四方客,和谁说的都是悄悄话,但听者可是众多,机密不是机密,哥们不够哥们,久而久之,许多人便无所适从了。

同在江湖的收藏家、古董商,如果与谈论的文物与艺术品无关,其言语可能得当在理;如果与自己利益相关,谁又会和盘托出呢?所以,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不时有事先“抹黑”、事后“打枪”的情况发生。这些手段是有些收藏家、古董商的常用伎俩。

专家,在市场中拨拉自己小算盘的专家们,说得正确的是那些关于文物与艺术品的知识、是那些与己无关的关于历史与市场的掌故、是那些国家的相关法律与规定。但是,如果涉及自己的生意,专家们会言不由衷、含含糊糊的。面对着利益,学识常常是残缺不全的,批评常常是缺席的。

其实,媒体的不靠谱、中介的不得力、同行的不仗义与专家的不专业都是情有可原的,关键在于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的许多参与者肚子里空空如也、骨子里空空如也。空穴自然多风,风多自然生凉。

翻阅已经完成的拍卖公司成交记录与正在拍卖的拍卖公司图录,虽然冷热不均,但差距不大;虽然参差不齐,但也比较接近。至少,各家公司的状态不及几年前生龙活虎,和去年的步步为营类似,这一方面体现了各个公司的心态与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于市场的预估状态。2014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春季拍卖不可能是 “回暖之战”,但也不会像2012年一样,又是一次滑铁卢,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已然见底。

外部的因素决定了它难以走向深渊。在中国,已经没有比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更令人神往、更利于操作的市场了,房地产市场不如它,股市更是难以与之同日而语。

内部的因素也决定了它难以走向深渊。据说,在香港,新近注册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公司数以百家。而在内地,京沪两地的各大拍卖公司成交额大多有所收缩,但成交率没有下降,拍卖照常进行,影响依然巨大。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未来依然鼓荡人心。

在拍卖市场,老面孔不少见,虽然他们大多改以电话委托的方式进行着交易。新面孔则更多,特别是在香港两家国际性大公司的现场,来自内地的新手们,在低价位区域大举进攻。是什么原因促使又一批新手入场,且如此悍然?

苏富比与佳士得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与货源,且在学术上有着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获得大家的重视与认同,者说,在然否的天平上,大家的心理重心容易跟随着倾向于正面,因此,在这两家公司的拍卖现场,常有当事惊愕、事后释然的情况发生,也即,一些难以把握、且无依据的,来历不清晰的古董与艺术品也顺利成交。因为,有一些人相信、甚至迷信这两家公司,至纯天珠,认为这两家公司的一次拍卖是拍品的一次可靠著录。所谓流传有序,被过分重视著录的当代人演变成如此,这不仅令人尴尬,而且一定会有后患,但目前无可奈何。

多斟酌,且反省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指望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从而引发新的一轮大行情,似乎是不可能的。从正在进行的2014年春拍看,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依旧在底部运行,似乎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一个市场,无论成熟与否,超然一些来看,一定会是波浪式前行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亦然。目前,虽说距离从前的高峰有些遥远,至纯天珠,但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底部。作为一个需要理性、需要积累、需要成熟的市场来说,作为一个以文化为标志、为内涵、为终极目的的市场来说,在底部多盘桓些时日、多作些推敲,其实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对于拍卖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透明化,似乎是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市场的主体是两家,即卖家、买家,而在拍卖市场,多了一个中介,即拍卖公司。因为这个中介的连通、延缓甚至阻隔,拍卖市场中的信息便比其它市场来得丰富、复杂,有些深不可测,有些混沌难开,有些摇摆难定。造成如此情况的因素很多,突出的因素莫过于信息本身的不完整、不正确、不准确,这些问题在各大拍卖公司提供的拍卖图录中,可是不少见。

一件文物或艺术品来自何方,拍卖公司是知道的,有时语焉不详是为需要保密的卖家保密,但多数情况下,特别是那些有着明确上款的作品,也出现了指鹿为马、张冠李戴、闪烁其词的现象,说明拍卖公司的信息收集工作不充分,资料的核对不细致,作品背景的研究不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