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完善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

原標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的“敦煌樣本”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敦煌,不僅是西北沙漠裡的一片綠洲,是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見証,也是外部世界認知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敦煌莫高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持比較完好的佛教歷史遺跡。敦煌研究院作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博管理機構,同時也是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75年來,該院以自覺的文化擔當,堅守文化遺產保護的底線,以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為支撐,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多學科協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多元價值,逐步形成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的“十位一體”的事業發展模式和“基於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實現敦煌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19年3月,光明日報、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調研組走進敦煌研究院,就“敦煌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專題調研。

3月初的敦煌,冰雪未融,春寒料峭。南起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連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這裡有令人流連忘返的“萬裡敦煌道,三春雪未晴”,有嘆為觀止的“彩雲充滿樂飄空,仙女飛天勁舞豐”。當樂尊和尚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后,莫高窟鑿壁開窟的聲響延綿上千年。

這座“文化藝術聖殿”承載了佛教、繪畫、塑像、中西文化交流的燦爛歷史,歷經一千余年的興起、廢棄、重生的命運,它的內在魅力為何絲毫未減,越來越呈現出“年輕的表情”?

科技創新助力敦煌文化遺產保護

“看完球幕電影,身臨其境,再去古老的石窟裡感受更多了一份敬畏”“相對於實體參觀,數字電影不僅能看得更清楚,而且可以幫助人類永久保存這一世界古老的歷史遺產”……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不少游客連連感嘆,觀看《夢幻佛宮》球幕電影,恍若置身於一個個異彩紛呈、如夢如幻的洞窟之中,精美的塑像似乎觸手可及,絢麗的壁畫近在咫尺,細節纖毫畢現。由單一參觀洞窟變成“總量控制+網上預約+數字展示+實體洞窟”的旅游開放新模式,球幕電影達到8K影像技術級別,可投射出8800萬像素點,實現對極具藝術價值的文物數字化還原和保存。

“數字電影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行體驗,這種參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緩解了旅游旺季游客劇增對敦煌莫高窟文物造成的壓力”,敦煌研究院原院長王旭東介紹,“就傳統文化而言,科技讓人更加容易理解傳統文化,從而讓人們更好地掌握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能更有效地傳承。”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著手將先進科技與文物保護理念對接,搭建了集數字信息採集處理、技術研發與應用為一體的系統平台,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匯集成電子檔案,構建出多元化、智能化的石窟文物數字資源庫。經過近30年的探索實踐,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石窟206個洞窟的數據採集和100多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40個洞窟的三維掃描和虛擬漫游節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先后面向全球上線,實現敦煌石窟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截至目前,“數字敦煌”資源網的全球訪問量已超過700萬人次。

敦煌研究院與華為、騰訊等公司在文物保護領域合作,如與騰訊動漫合作,以連環插畫的形式解讀“經變畫”﹔合作舉辦的敦煌“數字供養人”互聯網公益活動,總曝光達17.5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達5.3億次。通過線上創意形式,讓廣大年輕人都有機會參與到敦煌文化的傳承中來。

考古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高光譜成像系統、X射線衍射儀、離子色譜儀、激光誘導擊穿系統……這些價值5000多萬元的百余台先進設備使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發展成為一個全國領先的石窟文物保護綜合研究的科研實體。

調研組了解到,保護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代壁畫、土遺址價值的科學認知、病害機理研究、保護材料與工藝研究、預防性保護等,該所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50項,獲得國家級及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0余項,制定了國家和行業標准14項,並獲得50多項國家技術專利。同時,保護研究所還研發完善了包括起甲壁畫修復、空鼓壁畫修復、酥鹼壁畫修復為主的古代壁畫成套保護修復技術、以支頂加固、錨杆錨固、裂隙灌漿等為主要技術手段的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加固技術等一系列核心技術,並推廣應用於全國的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項目中。

為解決古代壁畫病害機理闡述不清、基礎性研究薄弱、保護難度大等問題,國家文物局、科技部和甘肅省先后依托敦煌研究院成立了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通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借助相關領域的科研優勢進一步探索適合於敦煌石窟的保護方式。

二氧化碳動態圖、人流量、相對濕度、風蝕數據……在敦煌石窟監測中心,調研組看到大屏幕上顯示著20多項不同監測內容,這是敦煌莫高窟監測中心的“實時監測”系統,通過投放600多個監測設備,實現實時監測。“如果某些指標超標,監控中心的預警系統會自動報警。”敦煌石窟監測中心主任王小偉介紹,“通過游客監測、石窟環境監測、壁畫病害監測等方式,可實現對洞窟更全面和更科學的預防性保護。”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不斷完善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推進省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台建設。

敦煌研究院通過科研攻關,成功將仿真與模擬試驗技術引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研發出了可同時模擬溫濕度、光照、風、雨、雪等多種環境共同作用的多場耦合試驗室,該實驗室為病害機理研究、保護效果的預測與評估提供更為准確可靠的技術手段,提升了古遺址的保護水平。

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技術的集散地,借助多種載體,以“數字敦煌”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使得古老遺產在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中不斷得以創新性保護。

全方位多角度闡釋敦煌美學,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路的駝鈴,風沙在聽﹔一夜的羌笛,鄉愁難平。”悠揚的歌聲伴隨著精致的妝發、不差分毫的首飾,還原色彩款式的服裝絢麗多彩……一場形式新穎的視聽盛宴在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期間舉辦的“絕色敦煌之夜”拉開序幕,洞窟裡絕美壁畫與現代的碰撞,遠古樂器和創新的交織,形成音樂演奏和服裝表演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