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故宮22463片甲骨文完成影像採集 在雄安新區

原標題:故宮22463片甲骨文完成影像採集

  在雄安新區,完成考古勘探10.7萬平方米﹔為全部宮藏甲骨文拍照”,摹寫完其中的1991件﹔開展故宮古代建筑大木年代研究,啟動建立紫禁城建筑用琉璃的年代框架,研究“恢復”太上皇宮原狀……昨天,故宮研究院發布該院2018年學術成果簡報。同時,玉文化研究所、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古書畫鑒藏研究所、建筑與規劃研究所、知識產權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挂牌成立,今年故宮的研究成果將更豐富。

  考古研究所是故宮研究院各所裡腿兒最“勤”的。去年,該所完成了5項考古,最近的一處就在宮牆內——南薰殿明清建筑遺址發掘﹔最遠的一處是在烏茲別克斯坦——拉巴特一號墓地發掘整理。

  雄安新區的考古勘探與試掘則是項目中最引人關注的。故宮人對安新縣大王鎮北六東遺址、北六西遺址,容城縣大河鎮北鄭遺址、西裡南遺址進行了勘探。漢代窯址、金元時期墓葬以及疑似唐代青磚磚窯等,將為探討白洋澱地區的地方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等問題提供新的實物材料和比較對象。

  故宮裡的甲骨文也開啟“解讀”。經社科院專家上世紀60年代統計,故宮當時的甲骨文藏量是22463片,居世界第三位。但當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文大都已經整理出版后,藏在深宮的甲骨文卻常年沉默。為它們出“專輯”也成為故宮研究院的重頭戲之一。去年,編目組、攝影組通力合作,完成了全部甲骨文影像的採集,完成制作3900件甲骨文拓片,摹寫甲骨文1991件,修訂摹文55件。目前,已經有部分出版書稿送專家審議。同時,教育部、國家語委重大專項研究項目首次落戶故宮,主題也與甲骨文有關。另外,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吐魯番出土文書等一批古代文物都正在故宮進行再“解讀”。

  古建研究所的“故宮古建筑大木年代研究”去年啟動前期准備工作。該項目運用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形制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選取若干大木構件部件,整理其形制特征﹔分析研究這些特征的演變規律,形成邏輯序列﹔綜合研究后,建立“建筑大木形制年表”﹔利用年表指導故宮建筑年代沿革研究。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了慈寧宮、慈寧宮花園、壽康宮、寧壽宮、太和門、午門、文華殿和武英殿等區域的初步調查記錄。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學術研究,是博物館發展的不盡源泉。而故宮最大的底氣是400余名已退休的老專家依然在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故宮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今年故宮計劃招聘88人,報名人數達到4萬余人。”截至目前,故宮研究院已經形成一室(研究室)、一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個研究所,共28個機構的學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