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是“考古中国”的三大课题之一

  考古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总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1月16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办,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8湖南考古汇报会在长沙举行。2018年,史前和历史时期(春秋战国至清代)的湖南考古都有重要发现,许多发现与城有关。

  孙家岗将重新定义洞庭湖区史前文化地位

  2018年是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的关键之年。“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是“考古中国”的三大课题之一,课题范围覆盖湖南、湖北全境和江西、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了该课题立项报告的起草与申报,开展了华容七星墩遗址、澧县孙家岗遗址、澧县鸡叫城遗址、蒸水流域先秦时期遗址等田野考古工作。

  华容七星墩遗址被确认为湖南第3座史前古城,也是目前湖南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座史前古城。它比长江中游地区大多数史前城址的废弃时间更晚,加上双重城、壕结构,被认为“对研究史前城址的发展演变及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兴衰、文明进程等有重要意义。”

  在鸡叫城,考古专家不仅初步确定了城墙、护城河的位置及三处疑似城门(西北、西部和南部),还确认它在建城以前,内部就存在带有环壕的早期聚落。城内多处有密集的红烧土堆积,则可能与建筑遗迹有关。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范宪军说:“鸡叫城作为澧阳平原的中心,也是一个远离同时期区域中心石家河古城的‘聚落集群’,它势必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扮演重要且独特的角色。”

  距离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约4000米处的孙家岗遗址,主体文化堆积在距今3800年至4200年之间。当时,城头山、鸡叫城都已走向废弃,遥远的中原大地上,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正在孕育诞生。

  “王气渐南,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延续千余年的传统文化面貌骤然改变。”孙家岗遗址项目负责人赵亚锋告诉记者,这里出土的玉器、陶器中占大宗的广肩斜腹小平底带领罐,都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产物。

  孙家岗的下葬方式比较特别,墓坑底部会放上破碎陶器,玉随尸体放在葬具内。这是湖南考古发现还未见过的,赵亚锋称之为“垫器葬”。

  “我们在整理孙家岗遗址的同时,也陆续开展了车轱山、唐林、下湾等遗址出土资料的整理,逐步辨析出一类晚于石家河文化的遗存。除了玉器之外,这些遗存的陶器在文化面貌上与石家河文化有明显差异,与孙家岗遗址出土的陶器风格一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认为,随着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研究,或许能确定一个代表湖南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和文化类型——孙家岗文化,它将使学界重新审视洞庭湖区史前文化在夏商文明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历史时期城址探寻湖湘文化成因

  郭伟民说,历史时期城址和墓葬的考古是了解湖南华夏化进程和湖湘文化形成的关键证据。

  浏阳发现了长沙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早期城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张大可介绍,浏阳古港古城遗址年代初步推测为汉魏至南朝时期,形状为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对比同时期国内的其他同类遗址,这种保存状况在湖南乃至全国都较为少见。

  临武渡头古城遗址则是我国湘粤古道上仅有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城邑聚落遗址。考古队在城外发现了两条不同时期的护城壕,并基本可确定该遗址是临武汉朝至南朝时期的县治所在地。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陈斌说,该城址的设立与使用,为湘粤古道的开发以及维护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了桥梁作用,也为维护岭南边疆的安定起了安全保障作用。该遗址也是汉、越民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为研究古代南方边疆地区的人口迁徙、民族融合以及华夏文化多元一体进程提供了珍贵资料。

  益阳枇杷树山、十字山、汤家山古墓群的发掘,则与几年前发掘的兔子山古城形成证据链,是益阳县城2000多年位置不变、县名不改的历史见证。(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乔卓俊 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