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在该遗址第六期(石家河文化晚期)的考古地层中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30 09:05 我要评论( )

距今四千年陶文现身 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随州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发现一古代遗址(后命名为金鸡岭遗址),该遗址是随枣走廊一处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涉及范围10万平方米,是目前随州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类型隶

距今四千年“陶文”现身

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随州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发现一古代遗址(后命名为“金鸡岭遗址”),该遗址是随枣走廊一处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涉及范围10万平方米,是目前随州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类型隶属典型长江流域炎帝神农时期的文化序列,从距今5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时跨千年,为进一步认识炎帝神农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以及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在该遗址第六期(石家河文化晚期)的考古地层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9件距今4300多年、极为罕见和珍贵的“陶文”(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符号),从而追寻到一个“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

“视觉画卷”再现原始文明

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发现,金鸡岭“陶文”均为陶器烧制前施加在泥坯之上的,除一件为抽象的浅浮雕外,其余多采用阴文刻划的艺术写实手法,刻划符号多已接近于文字,,如“6”字纹、“9”字纹、“丰”字纹,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的文字书写特点,已经摆脱了象形写法,与现代书写方式基本相同。

该“陶文”的载体主要是泥质陶碗、罐、钵、豆、杯之类,集中在器物的外底部,皆为较隐蔽部位,作用不仅是用于装饰,而且具备了举行巫术或宗教活动时使用的特殊功能;就“陶文”的象征内容来看,有“植物、房屋、旗帜、武士”等写实类刻划,也有“井、米、丰”等生产与生活类刻划,以及“五、圆圈”等记事、记数的几何类刻划符号,涉及到史前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这些“陶文”表现出象形、指事、会意的文字特征,体现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始造型艺术,是一副生动描绘原始社会文明的“视觉画卷”。

考古工作者据此推断,金鸡岭“陶文”具有多项实用功能:

首先,它是记录史前时期人类生产、生活和宗教仪式活动的符号,具备了文字的记录功能;

其次,刻划者将这些符号刻在陶碗上,是让使用它的人每天看到、记住、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又具备了文字的教育功能;

再次,同一“陶文”不仅在本氏族部落使用,还在不同空间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具备了文字的传播功能。

揭示“炎黄”融合历史渊源

据史载,中华“陶文”的创造者仓颉系黄帝的史官(后人尊其为“中华文字始祖”)。黄帝是距今约4300—4800年前,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部落首领,与“金鸡岭遗址”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约4300年)属同一时代。二者在交融渗透中,其双方的原始特征逐渐弱化,其文化兼容的共性逐步彰显,并对双方的刻画符号进行了改良、提炼和升华,最终创作出形态接近的原始“陶文”,也为之后商周甲骨文的成型提供了文化积累。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金鸡岭“陶文”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炎帝神农时期随州地区“炎黄”融合的历史渊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2019-01-01 22:44

  •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2019-01-01 22:43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