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4 09:55 我要评论( )

2015年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对桂阳县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踏勘及后期研究,认为桂阳县矿冶遗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规模巨大、冶炼金属种类多样、生产体系完备,关于矿冶生产的文献记载详实,民间

2015年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对桂阳县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踏勘及后期研究,认为桂阳县矿冶遗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规模巨大、冶炼金属种类多样、生产体系完备,关于矿冶生产的文献记载详实,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较多,并发展出有地域色彩的矿冶信仰,是深入开展矿冶考古研究、揭示其独特价值并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的不可多得的案例。鉴于此,2016年7月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桂阳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桂阳县境内14处大型古代炼锌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对桐木岭遗址和陡岭下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成果丰硕,科学揭露了一批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炼锌及多金属冶炼遗迹,出土一系列重要的冶炼遗物,完整再现了当时的冶炼场景。

桐木岭遗址

桐木岭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炉沙坪组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东距桂阳县城12.9千米,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有一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长度约100米,南北长度约50米,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炼渣堆积的山体斜面高度达30余米。通过勘探调查,探明此台面上保存多处冶炼作坊遗迹。为了解冶炼场址的布局和结构,对该台面进行了整体发掘,发现在此台面上呈“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功能单元,即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各功能单元的主要遗迹开口于地表第1层下,相互之间有道路连接,因此认为遗迹之间具有同时性。根据有关遗存综合分析,推测当时先将矿料和煤从山下运输至焙烧区,在对矿料进行焙烧加工后,再将加工后的矿料配送至后方的两个冶炼单元,经过冶炼及提纯后铸成锌锭成品。

焙烧单元

由于运送至此的锌矿原料为硫化矿,因此矿料需经过焙烧以达到氧化脱硫效果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冶炼。焙烧单元位于山体平台前方(南部),呈椭圆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20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焙烧区内共有6条焙烧台依地形有序分布,每个焙烧台由4或8个圆形焙烧炉一线排开。以焙烧台1为例,其位于遗址台地西南部边缘,呈长条形土堆状,由燃烧后的煤饼加红色黏土掺杂少量废弃的坩埚堆筑,长12米、宽3.4米、残高0.8米,整体保存较好。焙烧台共有8个焙烧炉排成一排,焙烧炉都为圆柱形,大小相近,炉口部长直径约0.9米左右,坑壁较直,底部平整,在炉室南部有一通风口。炉壁有烧结痕迹,部分炉室内部可见摆放整齐的燃烧后的煤饼堆积。

第一冶炼单元

焙烧后的矿料运送至冶炼区冶炼,在此山体平台上可分为两个冶炼单元,第一冶炼单元位于台地的东部,与第二冶炼单元之间有一长条形小山包隔断,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冶炼单元。第一冶炼单元大体呈圆角长方形,长55米、宽25米,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该单元中槽形炉1号冶炼作坊保存最为完整,这个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储料坑、搅拌坑、和泥坑、精炼灶、堆料区、碎料区、环形护围、柱洞等遗迹,在其旁边有对应的房屋设施。

槽形炉1位于第一冶炼单元的东北部,开口于第1层下,呈长条形,长为20米,宽度1.8米,中西部被一长2.04米的缺口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炉体保存较好。槽形炉由炉床和炉室组成,炉床为黄色黏土夯筑,下宽上窄呈梯形,表面平整,在其上修筑炉室。炉室从下到上可分为通风口、炉下室(由炉栅间隔)、炉上室三个部分。通风口呈两侧对称与炉下室相接,通风口的宽度9~11厘米、高度8~9厘米、长度为0.45米。炉壁保存最完整处高度为60厘米,每个炉栅与炉壁组成的炉下室单元格长34~37厘米、宽9~11.5厘米。炉下室两端放置的两块煤饼,中部填以散煤,在煤饼之上放有一垫饼。炉栅高28厘米,宽4~5厘米,炉栅平面上可见3个放置坩埚的燃烧接触的印痕。

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槽形炉西端有一灶,长1.2米、宽1米,保存高度0.83米。灶上部为“凹”字形,中间部分有一近圆形灶孔,直径25厘米,灶孔之下为火膛。根据灶的位置,结合相关资料,推测灶的功能是对粗炼锌加热熔解提纯,最终浇铸成锌锭。

围绕在槽形炉周围,有一残废坩埚垒筑的护围,平面呈较为规整的椭圆形,护围东西长24米,南北宽7米。在槽形炉的南北两侧有柱洞遗迹,柱洞分布有序,南侧可见三排,北侧可见两排,顺槽形炉水平分布,,部分柱洞内还残有木柱残骸。从这些柱洞的分布可知,原槽形炉之上还搭盖有炉棚。

在槽型炉西端外侧有一堆黑色的原料,堆放在坩埚垒砌护围转角处,呈自然的坡状堆积,垂直高度1.1米,堆积半径1.6米,里面包含直径大小不一的煤和矿料,直径约在1~4厘米之间,经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试,这一黑色原料含锌量较高,推测为混合后待加入坩埚内冶炼的原料。

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在槽形炉1的南侧作坊区内,分布着各种人工修筑的坑,按大小、形状、结合坑内堆积,分为储料坑、搅拌坑、和泥坑3种。如储料坑K8位于槽形炉1西段的南侧,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2.2米,深度0.65米,坑壁较为规整,坑内为黑灰色沙状堆积,经检测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铅和硫化锌,应是经洗矿后收集的精矿堆积。K9与K8相邻,平面呈椭圆。长0.75米、宽0.42米、深度0.35米,坑呈锅状,坑底部有黄泥堆积,推测为小型和泥坑。搅拌坑K1位于南侧作坊区中部,平面呈长方形,长1.4米、宽1.2米、垂直深度为0.3米。坑成撮箕形,坑底呈一斜面倾斜下降,坑壁和坑底都经硬化处理,较为规整。坑内堆积为灰黑色矿物堆积,经XRF对坑内堆积物的检测,铁、锌含量较高,结合该坑的形制和堆积物,推测该坑为搅拌坑,其功能是将矿料、还原煤等其他添加物搅拌均匀。

在遗址中出土了一系列冶炼工具,包括坩埚、冷凝器、冷凝兜、冷凝盖、垫饼、精炼锅。数量最多的是坩埚,坩埚为直筒形,一般尺寸为口径6厘米、腹径8.6厘米、底径7厘米,高度32厘米左右。出土一件冷凝兜,呈圆饼形,直径4.6厘米、厚1.2厘米。出土的一件较完整冷凝器呈漏斗形,上宽下窄。上口径11.3厘米、下口径5.8厘米、长15.2厘米,内部存留一冶炼后的粗锌块,粗锌块呈锥状,上宽下窄,为粗颗粒状凝结,颗粒粒径大小在2~7毫米之间,整体为灰白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后到湖南省沅江府任通判

    后到湖南省沅江府任通判

    2018-12-30 10:41

  • 为探讨资水流域的古代文化和湖南与岭南地区古代交通

    为探讨资水流域的古代文化和湖南与岭南地区古代交通

    2018-12-27 10:09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兴国表示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兴国表示

    2018-12-26 02:14

  • 在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

    在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2018-12-22 14:30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