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甘肃境内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代玉矿遗址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30 01:45 我要评论( )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011年10月-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调查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150平方米。 本次发掘发现遗迹单位14处,其中房址2座,灰坑12处。出土器物百余件,包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2011年10月-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调查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150平方米。

本次发掘发现遗迹单位14处,其中房址2座,灰坑12处。出土器物百余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玉器、玉料等。铜器主要有铜镞、铜环、铜饰、铜块等;铁器主要有铁镞、铁矛头及采矿工具;石器可分两大类,一类以各类石锤、石斧、砍砸器为代表的采矿工具,一类以各类砺石为代表的加工工具; 玉器多为半成品,局部磨制光滑。出土玉料近百块,多为初选后的精料,直径在6~12厘米之间。

玉矿遗址依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分布,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调查发现古矿坑近百处,从形制看可分为矿井、矿沟、矿坑三大类。矿坑K01位于2008年调查确定的第二地点,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呈桶状,坑口大于坑底。坑口周围为石料堆积,坑壁及底部为原生岩层。坑口边长700厘米,坑底边长500厘米,深310厘米,坑口石料堆积高120~130厘米,宽130~480厘米。坑内堆积可划分为7层,均为矿坑废弃后形成的自然堆积。在矿坑周围地表采集有石锤、铜镞、石镞等。

通过调查,在2008年确定的第一地点发现防御性建筑11处,依次编号为F01-F11,对F01、F08进行了解剖。F01,位于第一地点东南部,平面为长方形,长370厘米,宽180厘米,深56厘米,门道向西。坑口周边为石块堆积,形成矮墙,墙体高30厘米,顶宽40~60厘米,底宽约100厘米。出土有石器两件。周边采集到夹砂红褐陶片。

发掘生活作坊址两处。均位于T1内,为半地穴式。其中F1坐西朝东,方向略偏东南。房屋形制较为规整,整体呈方形,整体最大面积约为40平方米。房屋东侧南北两端各有一条门道,为浅坑,形制规整,平面呈方形。南门东西418厘米,南北260厘米,深31~35厘米;北门东西215厘米,南北214厘米,深20~41厘米。南部门道较北门形制略大,靠近入口处为三级台阶,由石块堆砌而成,在第一级台阶两侧有一对门础,其上凹窝明显。北门仅一级台阶。台阶均与主室直接相连。F1主室呈长方形,东西298厘米,南北560厘米,深100~108厘米,面积近17平方米。主室内西南角为一石块砌筑的灶台,平面近扇形,长方形火膛,烟道顺F1西南角而上。灶台南北124厘米,东西160厘米,高约40厘米,火塘长90厘米,宽45~56厘米;烟道长52厘米,宽42厘米,高102厘米。火塘与烟道之间有一道厚12厘米的隔墙,隔墙中部有一宽12厘米、长16厘米、深16厘米的豁口,整体呈方形,是为烟道口,连接火塘与烟道。F1主室西北角为一长方形土台,土台西、北边紧贴F1西、北壁,东、南缘由土坯砌筑,表面为一层厚约1厘米的灰沙土,较为致密,与F1地面质地相同。土台宽114厘米,长190厘米,厚20厘米,土台东、南外缘土坯厚20厘米、宽20~24厘米、长42~52厘米。揭去土台后于其下发现圆坑一处,是为H5,并在坑底发现柱洞一个,柱洞内残留有朽木。在发掘时发现北门门口有石块堆积,似与主室东壁相连,推测在使用后期,北门被封,未长期使用,这可能与西北部的土台使用有关联,其使用时期可能与H5大致同时,其被封时间可能与土台开始使用时间大致相同。

通过调查发掘,初步了解了该遗址的聚落形态。目前确定有采矿区、生活作坊区、防御设施区,与之相对应的遗迹主要为矿坑、大房址、防御性建筑,在遗物上依次对应有石锤、石斧、石砍砸器等采矿工具,砺石、石锤等加工工具和陶器、铜饰等生活用品,铜镞、铁镞或铁矛头等武器。三类遗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延续性,在功能上体现出互补性。

从发掘单位出土陶片来看,有两类陶器共存。两类陶器在陶质、陶色上区别不大,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制法、器形和纹饰上。A类为轮制,多为夹砂,有灰陶、红褐陶两大系,素面及纹饰各占一定比例,纹饰多为凹弦纹和绳纹组合,弦纹多饰在颈部,绳纹多在弦纹以下,绳纹以竖道最多,被平行横道抹断,呈分段竖道绳纹。极少数为粗绳纹或交错绳纹。少数在竖道绳纹上饰横道波浪形附加堆纹。不见彩陶。可辨器形有罐、盆、甑等。B类为手制,夹砂,有红褐、灰两大系,此外有一类因烧制气氛而造成的灰胎红皮陶,在整体中占有较大比重。除极少的红陶饰黑彩外,不见其他纹饰。可辨器形多为罐,器表多有烟炱。A类可以确定为汉代陶片,B类为骟马文化陶器。B类陶器与骟马文化“骟马类型”及“兔葫芦类型”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很可能是骟马文化的一个新类型,在年代上偏晚。

能够区别这两人群的器物,除了陶器以外,还体现在箭镞这类特殊的遗物上。本次调查、发掘获取箭镞近20件,以铜质为主,其中三棱形带梃镞为大宗,占有绝对优势,三翼銎孔镞仅2件,此外采集有1件石镞,两翼呈锯齿状。三棱形带梃镞为典型汉式风格,为A类遗存,三翼銎孔镞及石镞为B类遗存。

此次发掘尚未发现2008年调查时发现的四坝时期陶片。从本次的发掘资料来看,该遗址的年代下限应为汉代,这是甘肃境内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代玉矿遗址。通过初步发掘,这一早期工业遗存为我们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生产与组织的基本状况。在当时可能被视为重要资源的玉矿,对其控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矿石的开采、加工,成品或半成品的输出,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组织,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两个人群在这一过程中又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依赖于对该遗址进一步的发掘和对周边地区相关遗存的深入调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目前正在对感桑遗址上发现的骆越古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正在对感桑遗址上发现的骆越古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018-12-30 13:43

  • 宣城境内发现明末清初古墓群

    宣城境内发现明末清初古墓群

    2018-12-30 13:24

  •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突破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突破

    2018-12-30 11:58

  •  熊家湾遗址是目前重庆主城区发现并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熊家湾遗址是目前重庆主城区发现并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8-12-30 10:4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