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考古成果称远古先民交往频繁:辽宁人和安徽人曾见面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8 08:32 我要评论(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距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约1400公里。5000多年前,没有导航仪甚至没有指南针,没有路没有船甚至没有住在牛河梁的一个男人和住在凌家滩的一个男人居然见了面。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考古成果显示,远古先民交往频繁,大大超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距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约1400公里。5000多年前,没有导航仪甚至没有指南针,没有路没有船甚至没有……住在牛河梁的一个男人和住在凌家滩的一个男人居然见了面。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考古成果显示,远古先民交往频繁,大大超过今人的估计。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次超远距离的碰面与对话。

那位辽宁人是“牛十六M4”的主人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我省朝阳市凌源与建平县的交界处,因其山下的牤牛河而得名。它的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有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的趋势;它的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它的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它的西界目前可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在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两市区域内最为集中。

这是一处人类文化遗迹,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证明,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

牛河梁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处于中心的大墓规格最高,越向边缘,规格越低。中心大墓唯玉为葬,大墓附近的墓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再低等级的墓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没有陪葬品。这说明那里的先民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贫富差距很大,甚至已经形成了阶级。

整个遗址群的西南部,坐落在隆起的丘陵高台地上,编号为牛河梁第十六地点。 2002年至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其中以四号大型石棺墓(以下简称牛十六M4)的发现最为重要。那是一个保存非常完整的墓,是目前所知规格最高的一座红山文化大型石棺墓,玉器的出土位置和组合关系明确,被视为红山文化田野考古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

牛十六M4位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中心部位的山梁主脊上,在山体最坚硬的变质花岗岩的岩脉上直接开凿而成,平面近似长方形。墓的北侧穴壁是斜坡,东侧、西侧和南侧的穴壁很直。墓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石棺,棺壁四面都是用石板平铺叠砌的,,共有17层,顶部用长条石板搭砌作盖板。

牛十六M4的主人是一位成年男子,年龄在45岁至50岁之间。他头东脚西,仰身躺在那里,四肢平直。随葬品不多,只有8件,但其中6件是玉器——1件玉凤、1件斜口箍形器、1件玉镯、1件玉人、两件玉环,另有两件绿松石坠饰。

玉人放在他的左手位,头部朝向他的右肩,那是一块长条状淡青色软玉。玉人裸体清瘦,背面光平,眼、鼻、嘴、耳外凸,肩部对称下斜,上臂自然下垂、双前臂曲肘贴于胸前,五指分开,双腿并立,双脚合拢。神奇的是,这个手势竟然与几千里之遥的凌家滩玉人完全相同。

淡青色的玉凤枕在他的头下,板状卧姿,弯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扁喙带钩,背羽上扬。

斜口箍形器放在他的右侧胸部偏下,斜口朝上。玉镯佩戴在他的右臂上,两件玉环相叠放在他左下腹部,两件绿松石坠饰放在玉环内。

最令考古人员振奋的是,玉人和玉凤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首次发现。玉人、玉凤和箍形器在同一座墓内共出,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玉器组合关系,是红山文化晚期的最高规格。

考古人员推断,牛十六M4的主人生前应是牛河梁当时社会地位最显赫的人物,甚至可能“一人独尊”。因为,红山文化积石冢不仅是埋葬死者的茔地,也是生者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埋在积石冢石棺墓内的少数死者并非普通社会成员,可能是掌管社会政权的统治阶层,死后成为被祭祀的对象。

那位安徽人是凌家滩07M23的主人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的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以来,已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玉人、玉龙、玉鹰、红陶土块建筑遗迹、东陵玉、玉钺及斧、玉管微雕、石钻、玉戈及玉虎首璜、人工巨石堆……考古专家推断,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既有大型宫殿、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齐的房屋、墓地,还有手工作坊和集市。

太湖山主峰被古凌家滩人看做是“登天之梯”,那是个特殊而尊贵的位置,07M23号墓位于它的正南面,是第5次发掘发现的凌家滩最大墓葬。尤其特别的是,墓葬上还压着一只重达85公斤的玉猪。考古学家推断,这个墓葬是古凌家滩的中心大墓。凌家滩遗址挖掘工作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表示,从墓葬的形制、规模及所处的位置来看,墓主人应该是个身份极其尊贵的领袖人物。

他的确切身份,我们目前无从知道。他可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他身下的那片土地,应该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墓葬中,没有发现棺椁和尸骨。考古学家推断,没有发现尸骨,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尸骨已经彻底腐烂;没有发现棺椁,可能是棺木腐烂或是入葬时就没有棺木。但是,所有陪葬品都是依照人体的形状排列有序——他的头部摆放着精美的玉环、玉镯,他的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左右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钺、石钺、石凿、石锛,最厚的部分有6层之多。他的下腹部摆放着3个不知何用途的半圆箍形器,脚的底部并排放着石凿,竖立向上摆放着玉璧、玉环。

神奇的是,那3个完整的箍形器也是斜口圆筒形,与牛河梁出土的斜口玉箍形器像极了。更神奇的是,1985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出土的6件玉人,有着蒙古人种的面部特征——浓眉大眼、蒜头鼻、大嘴。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地怎么会相似

辽宁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和安徽凌家滩文化的凌家滩遗址,一北一南,相隔1400多公里,牛河梁的中心大墓随葬着凌家滩风格的玉人,凌家滩的中心大墓随葬着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箍形器。两个遗址群中,玉龙等玉器都似曾相识。这该作何解释呢?

红山文化研究专家、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雷广臻表示,牛河梁遗址的玉人像和凌家滩遗址的玉人像,都取双手扣于上胸的手势,如此一致,没有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往是无法解释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认为,在中国的史前社会,社会上层的直接互访应该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凌家滩中心大墓和牛河梁中心大墓的墓主人很可能跋涉千里,进行过互访。以他们为代表的各地区新涌现出的社会上层,有一种前无古人的踌躇满志,为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物品,不惧险阻,千里远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牛河梁中心大墓、凌家滩中心大墓和其他大墓的主人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沟通远方的传奇功业,很可能就是古史传说的重要素材。

当年,住在牛河梁的他和住在凌家滩的他,在哪里见的面?怎么到的那里?总共见过几次面?仅靠目前的考古发现,还不能确定。但他们谈了些什么,考古学家却能猜出一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系首创

    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系首创

    2019-01-01 22:2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