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秦直道考古发现“堑山堙谷”遗踪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7 07:47 我要评论( )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史记》中堑山堙谷的筑路方式,在去年对秦直道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得到了展现。 秦直道最宽处 相当于现在16车道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史记》中“堑山堙谷”的筑路方式,在去年对秦直道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得到了展现。

秦直道最宽处

相当于现在16车道

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省境内秦直道考古有了最新调查结果,考古工作者在富县、甘泉两县约150公里长的秦直道两侧,新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

负责本次考古调查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肖健一研究员告诉记者,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秦直道在选址时基本是“绕着山”修筑的。在这次的考古调查中,就发现了甘泉段秦直道在方家河附近基本行走于山脊之上,修建方式为铲削山体的一侧以开辟道路,同时在路面上回填活土以平整路面。山体一侧有沟谷的用夯土填平以增加路面宽度。堑山、堙谷、凿石开路迹象明显,即所谓的“堑山堙谷”。

本次调查的秦直道,最宽处达到了61米,最窄处也有12米。而如今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国家标准,单车道标准宽度为3.75米。因此,已经发现的直道最宽处相当于现在16个车道宽度。

肖健一说,这种宽度一般出现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方,专家推测这个宽度可以容纳军阵通过或者为军队临时集结地。而最窄的12米,也只是就现在保存下来的遗迹有12米宽而言,至于当初是否只有12米,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首次获得详细的

直道走向线路图

富县、甘泉县秦直道是直道线路中保存最好的部分。此次考古调查方法是以地表徒步踏查与路面勘探、绘制柱状剖面图为主,同时对每个勘探点测量GPS坐标,,最后连接每个勘探点形成直道线路走向图。为了精准绘制出走向图,考古队在150公里的直道上设置了143个定位点,几乎是1公里就会设一个点。肖健一说此次考古队绘制出的直道线路走向图是直道考古以来首次获得详细的走向线路图。

调查除了150公里的直道外,还覆盖了道路两侧各一公里范围,绘制道路柱状剖图143张,发现秦汉建筑遗址6处,墓葬群5处。在本次调查中新发现的建筑遗址,有的时间早于秦直道修筑的年代,这说明秦直道在选址时,利用了之前的路网。同时还出土了西汉晚期的铜钱,证明直至西汉晚期这条直道还一直被使用。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秦直道,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抗击匈奴。但到了汉朝,解除匈奴威胁之后,这条被誉为“中国最早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军事功能便逐渐被民用功能取代。这一演变的过程,在此次考古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一批汉代遗存被清理发掘出来,包括城址,配套的墓葬群,以及驿站等。曾经的军事大动脉,在转民用后,或许也带动了黄土高原上“城镇化”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2019-01-01 20: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