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自己的藏品流传有序

伴随着捡漏传说收藏市场的参与者正在逐年增多,从2000年的两千万到2005年的七千万再到2009年的九千万,贵州文玩,2011年收藏市场参与者的数量终于突破一亿大关,曾经圈内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收藏游戏。

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这场全民动员的收藏热里,很少有人提醒那些被各种故事吸引入市场的后来者,其实“捡漏”与“打眼”只有一线之隔。有多少收藏爱好者以为自己捡到了漏,最终却成为仿古做旧的工艺品的受害者。虽然“打眼”是收藏者的必修课,不要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就连许多知名的藏家、专家都有过打眼的经历。不过,“捡漏”可不是收藏者的必修课。

如今,有不少藏家认为已经无漏可捡。以前,“漏”的存在多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能够获取藏品一手资讯的人在收藏的过程中占有绝对的先机,同时买家和卖家之间对市场信息了解程度的不对等,也是藏品价格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然而当下,至纯天珠,收藏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高效迅捷的获取与藏品、市场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哪里有好的藏品,藏品的市场价格在什么水平……藏家之间、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息差正在逐步缩小,捡漏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但是,贵州文玩也有人认为,“漏”永远都会有。虽然“无漏可捡”显得太过于绝对,但是在如今收藏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捡漏”的难度要比以往更大,往往要求收藏者要具备远超常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今越来越多的例子提醒着人们,“收藏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对于藏家来讲,要摆正心态,不能为了“捡漏”而捡漏。“漏”越是刻意求之越不能得,收藏的乐趣在于一“收”一“藏”,那些只执着于“捡漏”的人往往看重的只是藏品的经济价值,而非藏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整天抱着捡漏的想法而收藏往往会落入陷阱,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其次,收藏者不能过于相信故事。为了证明自己的藏品“流传有序,源流清晰”,有人往往会编出一堆查无对证的故事,听起来合情合理又有些离奇,但是细究下来却漏洞频出。而一些为了“捡漏”的收藏者,往往只看到“有利可图”,对故事的真假却不进行判断。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名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参与者来讲,不断的学习收藏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是比任何一次的“捡漏”都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