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光绪官窑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经宋、元、明的不断创造和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达到了

鼎盛时期,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代表中国瓷器最高水平的景

德镇官窑瓷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嘉庆以后,特别是道光年间,由于外强

的入侵以及社会的动荡,使得景德镇的制瓷业总体走向衰退。光绪年间,社会

局面相对稳定,清政府重整瓷业,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其烧造

工艺、质量虽不及康雍乾三朝,但也可圈可点。现介绍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几

光绪官窑瓷器,以飨读者。

*精品欣赏*

青花矾红描金云蝠纹瓶   口径7.5厘米、足径15厘米、高33厘米。直口,直

颈,溜肩,腹部圆鼓,圈足。造型新颖,颈部比天球瓶颈部稍短,与赏瓶的区

别是直口。口沿施金彩,绘回纹和如意纹边饰,圈足绘一周卷草纹。通体绘矾

红描金蝙蝠飞翔于青花祥云之间,寓意“洪福齐天”,青花发色蓝艳。底部青花

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款,是光绪朝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定窑。自元代景德镇窑成功创烧高温铜红釉

瓷器后,经历了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到嘉靖时已趋于没落。从存量较

少的嘉靖铜红釉传世品中可见,其釉色红中泛黑,色调发暗。

嘉靖时又创烧了矾红。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

的低温红釉。因其着色剂为铁,又称“铁红”。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

成,先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因而又称“抹红”。

它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烧制技术相对容易,呈色稳定,一度替代了铜红釉的

地位。明正德、嘉靖、隆庆年间因祭红釉难烧,而皇家祭祀必用,故曾下令烧

矾红釉以代。矾红釉至清代康熙时有了很大的进步,做工更加精细。它的色泽

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色泽鲜艳,华丽凝重。矾红釉既可做釉,又可

做彩,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各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

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青花矾红釉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创烧于明宣德时

期。在制作工艺上,先烧成青花瓷器,再在釉上用矾红描绘图案,然后低温烘

烤。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釉愈发显得艳丽夺目,对比强烈。釉下青花与釉上

矾红彩的结合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里程碑,为五彩、斗彩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粉彩龙凤纹罐   口径18厘米、足径15.5厘米、高30.8厘米。直口,短颈,弧

形肩。外壁以粉彩装饰,有红、粉、蓝、黄、绿等多种色彩,缤纷艳丽。腹部

饰龙凤戏珠纹,间以祥云纹。近底处饰变形莲瓣纹一周。底部青花楷书“大清

光绪年制”双行六字官窑款。

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时期,它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

创造的一种釉上彩品种。粉彩瓷由于在原料中使用了含砷的玻璃白,所表现

物像粉润柔和,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显得生动自然,又称“软彩”。雍正

时,粉彩瓷达到极盛。乾隆粉彩进一步发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除

白地粉彩瓷外,还烧制了许多色地粉彩瓷。

清代后期粉彩瓷多沿袭乾隆时期已有的品种,少有创新。道光时署“慎德堂

制”、“巨德堂制”等款和同治、光绪时署“体和殿制”、“大雅斋”等款的粉彩瓷

较为精致。

光绪粉彩瓷色泽多较浅淡,不够鲜亮。光绪晚期粉彩因多用含粉质较少的浅淡

软彩,施彩较薄,色调柔和,被后人称为“光彩”。但各种色地粉彩器制作精

细,具有较高水平。这些色地粉彩瓷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

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装饰风格基本相同。其中署“大雅斋”款的最为精

致。多以黄、绿(浅绿豆绿)、蓝(佛青)、红、紫、藕荷(雪青)等彩色

为地,以珐琅彩中的蓝、白料彩绘纹饰。绘画内容以鹦鹉、藤萝花等花鸟画为

主。用各色地衬托墨彩绘画的也很多,墨彩表面无光。

黄地粉彩开光三羊开泰盘   口径34厘米、足径22厘米、高5.5厘米。撇口,浅

腹外弧,圈足。内外皆以粉彩装饰。盘内口沿饰一圈回纹,以红、白、粉、绿

彩勾描。内壁以黄釉为地,其上绘粉彩缠枝花卉托出4个对称圆形开光,开光

内绘3只神态各异的羊,寓意“三阳开泰”,构图繁密,色彩艳丽。盘心正中以

矾红勾边填以金彩绘篆体团“寿”字,篆法古朴,字体圆润。外壁白釉地上饰以

3组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勾描细腻,色彩淡雅柔和。底部以矾红彩楷书“大清光

绪年制”双行六字官窑款识。此盘工艺繁复精良,色彩华美富丽。

黄地粉彩瓷是把黄釉与粉彩结合而形成的一个陶瓷品种。它的基本工艺与粉彩

通常在釉上施彩不同,而是采取了素三彩“多种色地套叠,先在素胎上刻画出

纹饰轮廓线,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工艺”。器物一般胎体细腻,修胎规

整,施彩典雅华丽。

清中晚期的黄地粉彩瓷浓艳华丽,绘画技艺精细,是官窑器中的典型佳作,极

具皇家气质。这类瓷器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光绪年间

落有“储秀宫制”、“大雅斋”款的黄地粉彩瓷历来为瓷器收藏家所重视。

粉彩云蝠纹赏瓶   口径10厘米、足径12.5厘米、高40厘米。撇口,细长颈,

肩腹浑圆,圈足。为清代赏瓶的标准造型。它的内壁罩白釉,外壁口沿、肩部

饰描金弦纹。口沿下饰粉彩如意云纹,颈部与腹部满绘祥云百蝠。这里的祥云

似如意,同时以蝠寓“福”,象征幸福如意、延绵不绝之意。肩部为缠枝花卉

纹,下腹部为变体莲瓣纹,近足处饰缠枝花卉纹。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

制”双行六字款。造型优美,构图繁密,纹样精细,色彩明丽,为典型的光绪

官窑粉彩器。

赏瓶出现于清代雍正年间。当时的统治者为了鼓励各级官员清正廉明,精心设

计、专门创烧了这种瓷瓶,用以赏赐官吏。其造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基

形制相同,均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

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皇帝

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就成为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

赏瓶一般采用固定模式的纹样: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

寓意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

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赏瓶自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是清中期以后

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

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只是肩部有两种形式:一种肩

部无饰,,另一种肩部饰两道凸弦纹。

除了常见的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外,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粉彩赏瓶。不过,这类赏

瓶已经失去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原有的赏赐用途,更多的是用来陈设与欣赏。

清晚期的光绪和宣统朝,粉彩赏瓶中常见的有百蝠纹赏瓶、百蝶纹赏瓶和皮球

花纹赏瓶。此外,还有霁蓝釉赏瓶、霁蓝釉描金赏瓶以及吹蓝云龙纹赏瓶等。

黄釉盖豆   口径15厘米、足径13厘米、通高25厘米。直口,深腹,喇叭形高

圈足,器物上部有覆盆形盖,盖顶有一宝珠纽,盖上印变形如意纹,腹部印凸

起变形的海水纹。豆的内外壁和高足内均施黄釉,底部阴刻六字楷书款“大清

光绪年制”。造型规整,优美端庄,釉面亮丽,华贵典雅,给人以富丽堂皇之

美感。

黄釉瓷唐代始烧,产地主要有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郏县窑、密县

窑,河北曲阳窑和山西浑源窑。明代黄釉瓷所使用的是一种低温铁黄釉,创烧

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官窑。黄釉瓷一直是明清宫廷的主要用瓷。除了做日用

品、陈设器外,还用做宗庙祭器,因此是各朝官窑必烧之物。弘治朝的娇黄釉

冠绝明代。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除了明代

出现过的单色素面黄釉瓷和黄釉彩瓷外,还创新出黄釉刻、划、印花瓷,传世

精品层出不穷。乾隆之后的黄釉瓷与其他瓷器一样,随着国力的衰弱,发展已

渐趋没落。这段时间的黄釉瓷器形虽仿前几朝,但胎体已没有以前工整,过于

呆板,胎釉结合也不好,存世的黄釉瓷中甚至还有剥釉现象。光绪黄釉瓷应该

说是清后期的一个亮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产了一大批单色釉的仿青

铜礼器,有豆、簋、簠、鼎等。此黄釉盖豆是这些仿古礼器中的一件精品,为

皇宫里祭祀时用的器物。

茶叶末釉瓶   口径7.2厘米、足径15厘米、高33厘米。直口,直颈,溜肩,腹

部圆鼓,圈足。内外壁满施茶叶末釉,釉色滋润沉静,釉以黄色为主,夹杂着

黑褐色斑点,为茶叶末釉中的“鳝鱼黄”色。口沿流釉处显现胎骨,足脊露胎,

胎质坚硬。底部阴刻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款。制作规整,器型端庄。

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朴实无华的美。是光绪

时期茶叶末釉中的优秀作品。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釉面呈失透

状,有结晶点或斑块,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

清丽,耐人寻味。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

种,并非有意烧造。到了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开始垄断烧制。清代茶叶末釉瓷

器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雍正时督陶官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的白瓷胎结合到一

起,定名为厂官釉。茶叶末釉是民间的一种习惯称呼,最早见于清《陶雅》一

书。书中记载:“茶叶末一种,本和黄、黑、绿三色而成,以雍正仿成化者为

贵,然者成化之有茶叶末者明矣,仿明者略偏于黑,雍正官窑则仿于黄矣。而

尤以绿色独多者,盖乾隆窑也。”

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之后各

朝官窑都有烧造。造型以大型的瓶、尊、壶类的陈设器为主。雍正时制品多偏

黄,有茶无末,称“鳝鱼黄”;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

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

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据《陶雅》所载:“茶叶末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朝廷视之

若“秘釉”,御窑厂专门烧制供皇室独享,做工精良细致。但因其烧造技术、配

方等很难控制,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故产生了风格不同的釉面结晶体;也

因其不能大量生产,所以传世大器数量较少。乾隆中后期,民窑也开始烧制这

类瓷器。近几年来,单色釉瓷器越来越受到收藏家们的关注,因而茶叶末釉瓷

器的市场价位也在不断攀升。

*光绪官窑中兴原因初探*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几件光绪官窑瓷器可以看出,光绪时期的官窑瓷器依

然延续清三代烧造官窑瓷器的传统制度,不惜成本不惜人工尽力达到最好,令

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专家赞誉此期为“同光中兴”不为过也。

光绪时期瓷业何以能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达到了清朝后期瓷业制作

的高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一、同治以来,中国社会局面相对稳定,光绪登基后,洋务运动、实业救国在

中国志士仁人中酝酿,民族资本有所发展,这个短暂的兴盛时期,被历史学家

称为“同光中兴”。光绪一朝34年,慈禧太后控制朝政,虽是内忧外患,国库空

虚,但慈禧为了个人的享受和挥霍,企图重整瓷业,曾先后几次拨款共30万两

白银给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景德镇官窑

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初年景德镇御窑厂就大量烧造官窑器,

光绪十年(1884年)、二十年(1894年)、三十年(1904年)为慈禧50、60、

70寿辰以及光绪大婚,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

种色釉瓷器。

二、这一时期,洋人不断进入国内,大量购买中国瓷器,把中国瓷器带到

外,造成瓷器需求量上升。这也是光绪瓷器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基本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既有仿古也有创

新。光绪官窑多以仿效前期的瓷样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有本朝的水墨五彩和软

彩等新品种。瓷器以青花、单色釉和粉彩瓷为主。青花瓷大多色调晦暗漂浮,

仿康熙的青花瓷颜色较鲜亮,但缺乏康熙青花的层次感。单色釉颜色丰富,

黄、红、绿、蓝、茶叶末等各种釉色均有,主要还是以黄釉为主,器物多暗刻

案纹饰以龙凤纹为主,寓意吉祥的云蝠、“喜”、“寿”、万寿无疆、五蝠捧寿、

三羊开泰、江山万代、洪福齐天等纹饰也较为常见。

光绪官窑器瓷土筛炼精细,胎体厚重致密,制器规整端庄。釉汁稀薄,釉面欠

莹润,色调白中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近。官窑器的

款识,常见“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在部分单色釉器,特别是茶叶末

釉器上则用刻款。抹红款及描金款在官、民窑器上多有使用。这一时期篆书款

不多。款外均无圈框,字体修长,工整娟秀。还有署“储秀宫制”“大雅斋”“天

地一家春”“永庆长春”以及“长春同庆”等堂名款和吉语款。

综上所述,光绪官窑瓷器虽然在质量上无法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比拟,

但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还是大有中兴之势的起色,达到了晚清瓷业

制作的高峰。光绪时的瓷器在清朝后期有如晚霞余晖,令人称羡,是清代后期

官窑瓷器中的光辉亮点。一些古瓷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