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圆明园文物保护的争论(一)

这是一个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的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饰以琉璃,饰以黄金,这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这就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为奢华、最为巨大的皇家苑囿,这是六代帝王神秘的离宫。皇家的痛苦和荣耀,民族的兴盛和衰亡,都铭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这个豪华的皇家园林,见证了清王朝的辉煌,也开启了一个民族的苦难——这就是圆明园

在遭遇了屈辱之后的151年里,圆明园成为人们纪念历史,缅怀伤痛的地方,大水法遗址已经成了人们不能忘却的纪念。然而同时,关于圆明园文物保护争论之声也从未断绝。

2011年11月17日,北京市人大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提到,“加强重点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做好皇城、天坛、朝阜大街、什刹海、香山、圆明园遗址、宣南文化区等文化遗址的规划和保护工作,以及圆明园恢复重建的研究论证工作等”。在众多的建议之中,“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尤为引人注目,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重建派”vs“废墟派”

圆明园到底要不要重建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在圆明园遗址公园1988年开放以来,复原与休整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从那时起,关于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圆明园一直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长久的争论中,大致形成了“重建派”和“废墟派”两大阵营。

重建派自然是主张可以对圆明园进行重建,这一阵营的支持者们认为,重建圆明园可以合理的利用圆明园的文物价值,如果只留下一片废墟,会让许多文物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科学鉴赏价值不能完美体现。以保护遗址为纲,保护原有格局,遗址的整修、恢复有利于体现圆明园历史的真实性。

另外,重建派认为,圆明园中许多的文物经过风剥雨蚀之后岌岌可危,重建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的荣光,抚平圆明园遭到焚毁的历史创伤。

也有人认为,如果能够让大家看到原来的圆明园有多么美丽,再与北京的遗址公园对比,新旧原址的强烈反差会更加强警示与教育作用。

虽然重建派的理由充足,但是废墟派的观点似乎得到了更多公众的支持。

废墟派极力反对重建圆明园,认为圆明园的废墟上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如果重建,新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将被完全抹杀掉,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被损毁的圆明园将一直警醒我们及后人。鼓吹重建圆明园恢复“往日荣光”的人,,恰恰是没有文化或者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圆明园的历史价值不在于昔日的奢华,而在于其承载的对于国人的警示意义。重建不过是流于形式,斥巨资重建圆明园不如将钱用到刀刃上,改善教育、医疗、扶植文化产业等民生事业。

其实,早在2006年9月,浙江横店社团经济联合会宣布将筹资200亿元人民币,在浙江省中部的横店镇重建一座圆明园的消息,曾经引发各方对圆明园重建的大讨论。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也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在横店重修圆明园”,而这一项目最终因为违法用地被国土部叫停

在此次北京市人大“研究论证重建圆明园”所引发的争议中,公众的热情有增无减。在几大门户网站的调查中,有八成以上的公众反对重建圆明园。

不过,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表示,圆明园至少有五处景观如果不进行修缮保护,未来十年内将倒塌或彻底消失。他认为,大部分人分不清大水法和圆明园的关系,而大水法部分只占圆明园总面积的2%,那部分永远不会重建。据了解,在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中写道;应本着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把恢复建面积控制在古建筑遗址面积的10%以内。但是这项规划在后来的11年中并没有被很好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