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还是不拆,古建筑保护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为何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被拆除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议,其原因在于古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建筑除了少量石建筑外,大部分都是以土木、砖瓦为主要建造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易损毁的特点,尤其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材料,容易腐蚀且易燃,所以很难保存。目前所知保存下来的最久远的地上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不过也只能代表唐代建筑的一般水平。同时,中国的古建筑还凝聚了大量工匠的心血,精美的雕刻、别具匠心的设计都是历史文明的再现。

此外,部分名人故居除了本身拥有传统建筑审美之外,还附加了诸多的人文价值。名人故居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的产物,本身积淀着历史、文化、民俗等多重信息可以成为人们追溯前人生活及社会现状的载体。

然而,纵然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但是依然没有逃脱被毁的噩运。拆除还是保护,评判的标准到底在哪里?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通过让众多的文物有了法律的保护,可是为什么依然有大量的文物被破坏呢?这其中除了有监管不严的问题之外,还有文物认定标准的问题。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够被算作文物保护单位呢?

在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事件中,2009年7月梁林故居就已经部分拆除,,并面临整体拆除。但是此时,梁林故居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在2009年11月文保志愿者向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申请后,2010年1月6日,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已经将梁林故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而此次文物认定的依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是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但是,文物认定也没能阻止梁林故居遭到毁坏。

不过,对于那些还没有进行认定的、者达不到认定标准却依然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来说,它们的未来更加的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