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作为全省唯一的市级试点单位,扬州市将和灌云县、南京市江宁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记者昨从扬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动员大会获悉,我市将力争创造“扬州经验”,为全省普查提供重要参考借鉴。副市长董玉海出席并讲话。

  普查对象是什么?

  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市文物局局长、扬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冬冰表示,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此外,还包括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以及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普查意义何在?

  摸“家底”,丰富档案资料,促进整合利用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扬州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仅全市文物系统直属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就有15万件之多。通过此次摸“家底”,有望有“新发现”丰富我市文物资源的档案资料,对准确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市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促进全市文物资源整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查如何安排?

  2013年5月—2015年8月,分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