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它们对于死者更是具有特别意义

红山文化玉器自20世纪70年代被考古工作者正式发掘以来,蜚声海内外,引起了诸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种类多样,某些造型奇异怪诞,使其创型理念及使用功能不易明了,因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除了勾云形佩、筒形器、璧形器、连璧及环等几何形玉器,还有很多动物形和人形玉器。按其造型题材,可细分为具象肖生动物形器、抽象变形动物形器和人形器三类。

一、红山文化动物形和人形玉器的形态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自20世纪70年代被考古工作者正式发掘以来,蜚声海内外,引起了诸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种类多样,某些造型奇异怪诞,使其创型理念及使用功能不易明了,因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除了勾云形佩、筒形器、璧形器、连璧及环等几何形玉器,还有很多动物形和人形玉器。按其造型题材,可细分为具象肖生动物形器、抽象变形动物形器和人形器三类。

(一)具象肖生动物形玉器

具象肖生动物形玉器主要有鸟、鴞、鳖、龟、鱼、鹰等,基本如实模仿动物本体的形态,惟妙惟肖。

鸟一般作站立状,双翅向下直垂,翅膀上光素琢磨较浅的竖凹沟,腹部在前,背部钻有一至三对牛鼻式穿孔。

鴞,即俗称的猫头鹰,对其特征刻划细致,头部凸起,双耳上竖,双眼在前面,有的作敛翅静止状,有的作展翅飞翔状,翅膀及尾部都清楚地阴刻羽毛痕迹。背部钻有牛鼻式穿孔。

鳖的背壳部光素无纹,头部微伸,四足匍伏,有短胖和瘦长两种体型。短胖型在颈下钻一对牛鼻式穿孔;瘦长型在腹部挖桥式穿孔。

龟的背部刻有龟甲纹,背腹之间有贯通孔。

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鹰,长达19.5厘米,淡青色玉,表面有钙化斑,片状,雕卧姿鹰形,曲颈回首,圆眼钩喙,高冠疣鼻,翅羽上扬,尾羽下垂,羽毛以阴线刻划,颈、背之间镂空,背面有四对横向牛鼻式穿孔。

此外,还有鱼、蝉等肖生形玉器。

(二)抽象变形动物形玉器

抽象变形动物形玉器则包括C形猪龙、玦形猪龙、丫形猪龙、双龙首璜形器、双猪首三孔器、带齿兽面形器、兽面器等,它们多是对红山先民崇拜的神化动物的各种变形处理

各种形式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之一劳永逸 。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采用墨绿色的岫岩玉制成,高26厘米。龙身蜷曲呈C形,头部向下伸探、尾部回收有力,鬣部后飘,流畅自然,富有动感,形态潇洒。在细部刻划上,头部为猪首特征,阴刻梭形长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齐并有两个桯钻痕迹表示鼻孔,颈脊部披一道长鬣,更具神象,鼻;额及颚下阴刻斜网格纹;鬣部沿轮廓走势磨出宽缓的浅凹槽,边缘磨成钝刃形。背部中段有一小孔,可系绳佩挂。

玦形玉猪龙,它的头部似猪首,大耳上竖,大眼阔口,面部以阴刻线表现出褶皱和獠牙,圆条形躯体蜷曲,有的首尾断开如玦形;有的首尾相连,其间以一切口相隔。

丫形玉猪龙,为扁平长条形,头上两只上竖的大耳如“丫”字,面部阴刻大眼阔嘴,是玉猪龙头部的平面表现形式。

牛河梁第二地点Z1第二十号墓出土的玉兽面,与丫形玉猪龙的上部相似,也是玉猪龙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带齿兽面纹玉佩,长达28.5厘米,是迄今所知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深绿色玉,造型奇异,琢磨精细。器体为横视的扁平长条形,所雕的动物面部形象被上下压缩成扁状,而左右横向夸张拉长,中心部位镂空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底边雕刻成一排尖利的牙齿,表面随器形及镂空的纹路走势琢磨相应的浅凹槽。它的圆眼似鸟类,而尖牙似兽类,有人认为其两侧镂空的附饰是侧视的龙首,这些特征说明它不是写实性的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过想象和夸张,将几类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

此外,还有双龙首玉璜、双猪首三孔器等以抽象变形动物题材作为装饰的玉器。

(三)人形玉器

人形玉器目前仅在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出土一例。2002年9月,在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人形玉器,出土于左侧盆骨外侧,黄绿色玉,剖面近三角形。玉人高18.5厘米,头部方圆,五官清楚,双臂曲肘,双手立于胸前,双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祷状,脐下部位凸鼓,显示男性特征。在颈的两侧及后面对钻三通孔,可穿绳系挂。

在国内外的公私收藏中尚有一批人形玉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作品。

综观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器体基本上都有穿孔,有的是两面对钻的贯通孔,有的是在背面钻上成对的牛鼻式穿孔,可见这些玉器的使用方式是系绳佩挂或用线缝缀于衣物上。

二、红山文化动物形和人形玉器的考古背景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辽西一带修建锦承铁路时,就陆续出土过一些玉器并流散于民间,当时日本人曾高价收买这些玉器,现在海外一些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红山玉器大多是那时流落出去的。虽然红山文化玉器一直不断地都有零星出土,但并未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把它们当作商周时期的遗物。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和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的发现及1973年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而开始的,并由于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和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而获得重大进展。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馆征集到一件高达26厘米的墨绿色C形玉龙,经调查,是农民在三星他拉村的北山坡上耕地时挖出来的。1973年,阜新市文物站收集至玉勾云形佩、玉鸟、玉龟等玉器,这批玉器是在阜新县胡头沟村河边断崖处被洪水冲出的一座古棺墓中出土的,经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这里除了有红山文化遗物,还有春秋时期的青铜短剑墓,遂将这批玉器的年代暂定于西周至春秋之间。1979年,在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顶又发现了三座石棺墓,出土了勾云形佩、璧形器、环、鸟等11件玉器,因出土玉器的墓中没有同出陶器,其年代一时难以确定。虽然如此,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三外地点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其附近都有红山文化的遗址或遗物,并且这些玉器在造型与制作工艺上与商周玉器有较大差别,更具有原始简朴的风格,时代应早于商周。